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制造业无疑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逐步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和贸易大国,但是我国却还称不上制造业强国,其中原因很多,除去核心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外,物流供应系统落后,物流运作效率低下也是根本原因之一。我国要想改变目前状况,必须进一步加快制造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工作,而改善其物流供应链,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的关键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一、我国制造业物流构成特点及现状

制造业涉及的物流活动一般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等环节。从企业内部看,生产物流是制造业物流的关键环节,这种物流活动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从物流的范围分析,生产系统中物流的边界起于原材料、外购件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它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横跨企业各部门。当物料投入生产系统后即形成制造物流,并随着时间进程不断改变自己的实物形态和场所位置。

目前我国很多制造企业在研究生产活动时,主要关注生产加工过程,而忽视了将每一个生产加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与每—个生产加工过程同时出现的物流活动。

例如,当企业物流安排不合理。信息传递延迟时,就会出现被加工物在离开上一道工序后,进入下一道工序前,不得不暂时停止流动,随之会产生不断搬上搬下等物流活动并造成企业制造周期的延长,据统计制造企业每生产1吨成品的过程中平均将产生252吨次的装卸搬运活动。

同时,制造业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的体现又不仅仅受限于企业内部物流。对于生产物流的合理化。企业外部合作单位的物流能力和配合性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强调小批量、多批次以及快速相应的物流供应系统,要求利用JIT的理念将整个供应链的物流系统整合起来,使采购、生产、销售成为高效运作的循环体系。在全球500强中,制造企业有150多个,达到供应链联动管理的占90%;而在中国500强中,制造企业有280家左右,但能实现供应链联动的仅10%。当外国制造业在四轮车上飞驰,我国企业更多在独轮车上奔命。

在制造业中普遍存在着"百分之九十定律":一个制造企业,纯生产的时间只占全部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各种物流时间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成本只占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利润的90%。所以,通过对制造业整体物流效率的提升和潜力的挖掘将极大地改善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状况。

二、信息化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实现供应链增值的关键

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的采购供应系统。制造企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采购供应系统获得的,采购供应物流是企业制造的起始点,必须将其与企业内部物流过程中的制造、库存、运输等活动协调运行和统筹规划。传统的采购只注重采购职能的完成,较少的考虑采购效率及采购活动对制造流程的影响。合作企业间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供应系统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例如:各环节衔接的不确定性、订货提前期及订货量的不确定性等等,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造成了供应系统不能快速及时地为生产服务。

现代采购系统常用的MRP采购、电子商务采购、供应链采购等方式,可以大大的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提高了供应系统的反应能力,将原来的为"补充库存采购"转变为"为满足订单采购"。而这些现代采购供应模式的实现极大的依赖于信息化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原有采购流程中许多环节得到简化甚至取消。据统计,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可以使供应系统的典型成本降低15%~20%,采购供应成本的降低带来了产品成本的下降,必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

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制造企业库存控制理念。库存管理是企业物流控制的核心环节,库存水平和库存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总的物流成本和企业经济效益。合理的库存量对企业正常生产过程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仅看到库存的这一个侧面往往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而不自知。例如:库存本身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使企业资本周化,在"现金为王"的时代可能对企业是相当严重的问题;另外,库存会增加企业产品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竞争能力;最为致命的是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厂企业众多管理问题,如计划不周、采购不力、生产不均衡等等,这些问题由于隐蔽性较大,很容易被企业所忽略。为了避免库存可能造成的风险,企业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降低库存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间总是存在各种信息壁垒和沟通的障碍,企业不得不为应付不测而建立库存,库存的存在实际就是信息堵塞与封闭的结果。当生产系统形成网络时,不确定性增加,进一步造成库存的增加。

库存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得到理想的解决。现代企业库存管理已经不是单个企业的问题,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是将供应链整体库存量作为衡量物流运作水平的标志,供应链中单个企业库存水平的降低不能以其他合作企业库存增加为代价,生产制造企业降低库存最有效的手段是实施JIT生产,这必须要求合作企业有非凡的配合度和服务能力,二这种能力的获得又必须依赖双方或者多方之间高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否则必将成为空想。在现代企业库存管理中运用的VMI、JMI管理策略就是在战略合作框架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沟通和交流过程中的作用,高效率的实现信息在供应链的共享,通过改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配合度来降低由于各环节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合理库存,从而使整条供应链总库存水平趋于优化,而不仅仅是某个局部企业库存的优化。

第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企业销售物流效率及市场反应能力。过去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是生产什么销售什么,现在的理念是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面对变化越来越大的目标市场,制造企业单纯依靠产品进行竞争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将产品与各项服务结合起来才能有争取更多顾客的把握。物流服务是顾客服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又以物流服务速度作为衡盈服务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这种基于时间的竞争要求企业在保持产品质量稳定的同时,对顾客的需求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保持产品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加速新产品上市,对顾客的需求有立即作出反应的能力。这种竞争策略的转移是企业能力更深层次的体现,企业致力于提高自身快速反应的能力是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国际竞争中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如:POS、EDI、RFID等,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市场信息分析及决策系统,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零距离"。由于短期预测比长期预测更精确、更贴近实际,所以制造企业必须紧紧把握市场脉搏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始终具有良好的市场"新鲜度",得到更多消费者认可,加速产品销售。制造企业可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建立面向顾客的电子咨询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客户反馈系统。对顾客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过程中的要求迅速作出反应,并付之行动。建立网络化、系统化、快速化的产品分销与服务网络,使顾客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快速得到实体产品与售后服务。

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制造企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趋于合理,从根本上降低企业总成本,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使供应链不断增值。

三、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策略

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乃至整个社会协作的系统性工程。研究国内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知识将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1.政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1)应当积极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有必要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构筑区域性甚至全国性基础物流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2)加强产业整合力度。将目前过度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重点扶持一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的大中型物流企业,以他们的信息优势提升整个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同时针对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适当给予融资优惠。

(3)大力推进全行业信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地系统工程。制定统一的国家物流信息标准离不开多领域、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在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中充分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通过建立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的研究,才能找出目前我国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的空白与不足之处,尽早促使我国物流信息体系与国际接轨,同时可以使我国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少走弯路。

2.企业必须在现有条件下,重新考虑如何在整个供应链上优化资源配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1)转变经营理念,尤其是企业管理层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对企业的作用和意义,积极推动物流信息系统在本企业的应用,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各参与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运用能力。

(2)积极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调整,信息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内部相关业务的变更甚至取消,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重新审视企业铬个经营流程,采取更为灵活、开放及反应迅速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具有高度的纵向、横向和斜向沟通能力,保障信息和工作活动能在各个组织参与者之间自由地流动。

(3)加强信息人才的甄选和培养,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我国物流信息人才应该说已经有了一定数量,但许多企业不能做到为我所用。在制造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复合型、应用型的信息化人才作为支撑,企业应当重视专业人才的作用,多渠道的吸引并给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做到人尽其能。

(4)利用信息能力进一步与上下游进行供应链整合。随着全球制造业危机的不断加深,我国制造业的管理者们也征在经历一场严峻的供应链整合管理挑战以及与之相关的物流复兴。供应链之间竞争加剧。企业必须利用更准确的信息和沟通技术对市场需求作出更快反应,快速反应可以使企业增加市场份额、降低库存、降低管理费用,更好地做好计划,企业从信息化及供应链整合中得到实惠必将更有意愿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5)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增强企业信息应用能力。许多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是资金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应将眼光放在企业外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优势。据统计世界500强中,400多家企业在华有投资,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选择了物流外包,而中国企业的物流外包比例只有16%左右。对于外部资源,企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理念,这样既能提高制造业的效率,也有利于物流业的发展,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现代制造业整个物流过程中信息应用已成为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增进客户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在21世纪,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都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发展,只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完美结合,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声明】本文由 思谋案例组 发布,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有侵权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除非另有说明,可自由分享(转载)本文内容,但必须保持署名、涉及商业用途应获得原作者授权。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思谋网. //www.zilicai.com/view/1125.
思谋案例组的头像思谋案例组网站团队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