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

随着物流行业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张,过程中显现了许多风险事件,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与此同时,物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价格竞争促使物流企业不得不压低成本,恶性竞争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寻找新利润增长点成为各物流企业的首要任务。

随着监管业务的逐步成熟,风险控制成为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信用风险逐步显现,单纯的监管已无法完成对贸易过程中资金、信息、商贸流通走向的掌控。

在实践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因信用问题,常常无法成为银行信贷业务中的主力。然而中小型企业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潜在市场是否可开发的关键是解决中小型企业的信用以及解决银行对于物流、商流等信息的监管问题。资金安全、物流定向、信息的掌控性等问题亟待解决。供应链物流金融管理模式解决了以上造成潜在风险的业务缺陷,为物流企业在扩展业务的同时,降低风险。

供应链物流金融业务介绍

作为面向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下游企业全面协作的创新商贸信息平台模式,供应链物流金融管理在供应链竞争的时代无疑具有较强的优势。新模式致力于将代理采购、委托加工、代理销售、实物运输、仓储服务、资金监管、贷后服务、商流信息整合等各业务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全面的业务模式。其中各参与方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终端销售商、个体客户以及物流公司等。

现今,在物流企业原有一些业务模式中已部分涉及物流金融业务,例如:保兑仓业务、质押监管业务等。但是,随着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物流金融业务现阶段的不足逐渐显现。致力于使物流企业参与到供应链各节点中的创新模式恰恰改善了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带来的风险。依据实际经验,代理采购的重要风险节点之一为货物的销售环节,即货物的变现过程。在法律方面,代理采购业务即物流企业向供应商采购后再转卖给核心企业,当核心企业单方面违约的情况发生时,会产生大量的资金占用,即使进入法律诉讼程序,事后补救,仅财务成本的损失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将更多供应链上的节点纳入可控范围内是控制风险的唯一保证。与此同时,在完善风控手段的同时,也为物流金融业务带来了延伸的机遇。供应链物流金融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物流金融模式,将以下几点新增业务模式纳入其中:

将信息化管理引入供应链物流金融模式中。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必要支撑。可靠务实的信息管理和科技手段可以大幅降低员工操作失误率,提高对货物在途运输、仓储管理的把控能力,从而提高监管力度。与此同时,将信息化管理引入供应链贸易各节点中,也加强了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时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的时效性、准确性。此外,在发展信息化管理的同时,物流企业可尝试将高科技信息管理手段以软件使用权租赁的方式向供应链上下游甚至终端销售商提供服务,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为利润增长开辟新路径。

实体运输贯穿物流金融业务中:除了对货物进行监管外,对货物进行实体运输也是对物权进行实时监控的保障手段之一。借由实体运输业务的进行,物流企业对货物流向的把控更加准确及时,在物流金融贸易执行过程中,引发重大风险事件的因素几乎都与质物物权相关,在向供应链上下游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将实体运输纳入服务范围内,不仅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质押货物的把控更加严密,也为物流企业增加风险控制手段,降低因对货物流向、物权变化等信息了解不充分带来的风险。

实体运输的引入将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金融业务串联,为物流企业提供的供应链贸易平台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实体运输和物流金融业务融合也是增强客户信心的强力手段,为物流企业存量客户维护以及新客户开发增强竞争力。

将仓储业务付诸实现:仓储是物流与供应链中的库存控制中心,是供应链的调度中心。除了实体运输外,仓储是另一种对质押物流向以及物权变化信息实时监控的手段。其次,仓储是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核心。通过科技手段,创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仓储作业效率,实现对质押货物监管的实时、高效,确保风险控制切实到位。

利用物权监管优势拓展“增信”业务。物流金融增信业务即在为供应链各方提供质押物监管服务的同时,搭建贸易平台,加入对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的监控服务。借由物流企业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合作方自身信用水平也得以提升,不仅能解决融资问题,也能增强贸易执行的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范围,开拓市场,实现双赢。并且,物流企业贯穿于供应链各节点,对商贸上下游企业同时进行监管,在对质押物物权及质押物流动情况等信息掌握的同时,也帮助核心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对相应的资金流向进行监管,降低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上下游客户鉴别信息的提供。客户鉴别能力主要是为核心客户、银行、金融机构等合作企业提供供应商、销售商、零售服务、加工生产厂商等综合评价服务。借助完善的质押监管业务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物流企业对于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存在明显竞争优势。信息管理、监管服务、仓储运输等环节融合为一体,实现物流企业对被评价企业信息的全面掌控。由于供应链各环节企业无法做到熟悉掌握所有参与者的详细信息,难以将贸易规模全面放开。借助物流企业的客户鉴别服务,银行、供应商、生产核心企业、销售商乃至终端零售商都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对贸易合作方的选择和考核,实现多方共赢的供应链物流金融模式。

沿着供应链各商贸环节,物流企业搭建的商贸平台不仅将各个贸易流程进行统一监管,弥补了信息不平衡的弱势,还为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创造利润增长点,实现多方共赢局面。

供应链物流金融模式中的利润增长点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截止2008年,全国共有企业法人单位495.9万多个,其中国有企业14.3万个,私营企业359.6万个,中小企业占99.9%。据测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5.6%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技术和服务出口总额的62.3%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显然,中小型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仍然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很多不利因素和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中小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群体活力和社会影响,在政策、法律等各方面与大企业难以取得同等的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另外,中小企业信用能力低,融资能力差,取得贷款困难重重,对市场的影响力有限,与大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各种制约因素造成了中小企业“ 想借借不到”、银行“想贷不敢贷”的局面。而物流企业借助良好的信息平台、商业信用以及完善的监管服务等,为此局面寻找突破口,建立新盈利模式,实现三方共赢。因此,供应链物流金融模式在中小企业、银行、物流企业的共同需求下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在国内外物流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各物流企业利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只依靠传统物流或传统物流企业业务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较为困难。因此,寻找实现利润增长的突破点的需求愈加强烈。

供应链金融新模式的优势如下:虚拟物流与实体物流全面结合。随着物流企业影响力日益增强,与银行合作范围也随之扩大,当然为物流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大了潜在风险。因此,在物流金融模式运行中,物流企业对各类信息的掌控程度的增强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潜在风险发生的几率。

商流:随着代理采购、代理销售、委托加工等供应链物流金融业务的进行,物流企业在供应链各节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物流企业掌握了供应链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半成品生产加工企业、下游销售商、终端销售商甚至于个体用户的信息及资源,对于整个商贸流动信息有全面的了解,增强了对每一个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能力。借助完整的商流信息,物流企业能更快的拓宽市场,形成多米诺效益,打破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滞后性。

物流:随着供应链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物流企业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和信用度得以提升,这一良性循环将带来更多与银行、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的合作。为了降低风险,物流企业应将物流实物运输、仓储监管服务融入供应链物流金融模式中,参与各阶段传统物流操作,保证货物流向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物流信息的实时掌控,不仅降低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也成为物流企业寻找新利润增长的有力保障。

资金流:随着授信融资、代理采购、代理销售、委托加工等业务的展开,风险控制成为首要任务。因此共管账户、信用证贸易等保障手段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贸易行为下暗藏的资金流向也显现出来并且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与制约。

信息流:通过对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层层掌控,贸易行为中的各类信息通过各种方式汇集。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物流金融创新业务模式下成为信息汇集的重要节点,为日后业务模式创新和业务范围的扩展奠定良好基础。

供应链各节点参与方共赢:对于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可以扩大和稳固客户群体,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避开自身较为不熟悉的业务区域,利用物流企业提供的信息和可靠的物资监管、信用评级等,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降低了质物评估过程产生的成本。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通过与银行合作,一方面增加了配套功能,增加了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了企业综合价值和竞争力,开发新客户维系老客户;另一方面,通过与银行和供应链上下游、核心企业合作,物流企业提高自有资金配置的有效性,参与供应链整体流程,实现对贸易商流、物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体把控,加强了对整个贸易流程的可控性,规避潜在风险。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显而易见,物流金融新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以及各管理成本的资本占用率,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优化配置,降低采购成本并扩大销售规模,达到最终提高企业销售利润的最终目标。

供应链物流金融风险管理

供应链中物流金融管理除了使供应链更具效率,更重要的是保证供应链中资金的安全,把握风险,使整个供应链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

基于共管账户的有效资金监管。在新供应链金融模式中,为了保证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防止资金被非法挪用或抽走,物流企业将采用建立共管账户方式,双方设立共同管理账户,账户的资金由双方共同管理,预留物流企业及核心客户双方印鉴,账户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双方认可盖章,且下游企业结算货款直接进入共管账户。在合作完成之后进行账户资金分配,并注销账户;或者双方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共同管理,如果交易完成(约定期限),双方没有异议,则账户资金自动转移到合作的一方。

货物的全程监管:对于货物质押监管,在确认质押物前,通过移库、翻货等手段识别质押物物权归属,在确权前防止出现质押货物的权属纠纷,为后期业务开展扫清障碍。

静态监管中的远程视频监控与监管人员巡检配合。传统的质押监管主要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被物流企业派驻监管人员监管货物动态。物流企业在探讨质押监管时,充分考虑在监管仓库生活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将保障监管人员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对服务各主体负责,定期培训、考核、轮岗;同时,为防止监管人员出现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物流企业对于每一位监管人员投保《雇员忠诚险》,严格规范监管人员日常操作,并不定期派出巡检,即时考核监管人员工作情况。

目前物流企业已引入并试行采用远程视频技术,来解决质押监管中的人员的监管的有效性问题。在监管仓库全方位安装摄像系统,总部远程终端24小时、实时监管仓库状态。总部建立服务器,实现数据的全面管理。远程视频技术如大范围铺开,将有效提高静态监管效率、降低监管人员管理成本。

动态监管的OBD系统与RFID射频技术的引入。传统的现场监管员动态质押监管主要体现在,货物从核心企业的上游客户出货,到下游企业收货,整个过程中监管人员仅仅通过盘点进行管理,当企业出现私自出货、强行出货等违规行为,往往使监管公司非常被动,并且信息滞后。为此在动态监管中引入OBD系统,在商品监管中,可以实时监控质押商品的准确位置,质押物移出指定范围可实现报警;引入RFID射频技术,可对各类标签管理质押物例如车辆合格证进行管理,规避人员风险带来的损失。更加有力的调配资源、实时掌握货物在途信息,避免监管盲区。

在硬件技术上,物流企业实现了在途管理与在库管理的系统的全覆盖。物流企业研发出O B D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在途车辆的G P S 定位、管理等业务操作,与RFID射频技术相结合,物流企业即可在车辆监管中更加准确及时的了解车辆在途、在库情况,又可用于在新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对于质押物定位的需求。在库管理中,物流企业又引入视频监控系统,使物流企业监管总部及银行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实际监管场地情况,从而实现监管员与总部双向监管,更加保证了监管的透明性与准确性。

物流企业通过共管账户掌握了企业资金流动状况、通过货物全程监管掌握市场动态,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可以更早更加及时的发现风险,解决问题,实现对被物流企业信息的全面了解。同时,由于整个流程的参与,物流企业可以更好的掌握市场信息,可以及时的预测、应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强风险的控制能力。

通过基于质押监管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开展,物流企业已经与几千家企业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已经在汽车、煤炭等行业的供应链形成合作。在新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物流企业参与了整个的经营流程,因此通过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的全封闭管理,物流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场信息,研究判断行业前景,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企业战略愿景。

(李泽:中信信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声明】本文由 思谋案例组 发布,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有侵权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除非另有说明,可自由分享(转载)本文内容,但必须保持署名、涉及商业用途应获得原作者授权。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供应链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 思谋网. //www.zilicai.com/view/1557.
思谋案例组的头像思谋案例组网站团队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