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自中国加入WTO 后,国内的企业被抛掷到世界经济的大熔炉里,市场变化加快,不确定性增高,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对市场需求多样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进服务以及高度分散化经营等压力,如何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逐步发现,凭借一己之力很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存活下来,必须走合作共赢的道路,于是供应链战略应运而生。很多企业之间由原来的对抗竞争转变为合作竞争,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企业的成功不再仅取决于自身优异的经营绩效,更取决于整个供应链在同竞争对手竞争过程中的优势体现,未来的竞争则更是全球化的供应链竞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乳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推动了乳品行业的高速发展。伊利集团依靠内蒙古大草原这个天然牧场的地理优势,自成立起就一直保持较为稳健的发展态势,逐渐发展成为乳品行业的领跑者。伊利集团拥有完整的供应链结构,长期以来也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加大供应链的建设,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在其快速成长的背后,隐藏了其供应链战略管理方面的许多弊端。
本文根据对伊利集团的财务数据和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对比分析,对其供应链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找出伊利集团的供应链战略管理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二、文献综述
最早的供应链理论由波特的价值链发展而来,Fisher(1997)将供应链描述为企业内部原材料的计划和控制、信息流以及物流活动,以及企业外部与其他企业的广泛联系。同时,他将供应链策略分为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两种类型。有效性供应链的主要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一个有效的需求预测,而反应性供应链强调对不可预测的需求快速反应,以减少陈旧和库存。他认为,产品特点、市场需求和销售预测是一个供应链战略关键。Naylor 等(1999)和Cigolini 等(2004)随后扩展了精益生产模式到供应链环境。“精益供应链”取代“有效性供应链”,为了突出精益的特点,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一个有效地需求预测。同样,“敏捷供应链”代替“反应性供应链”,为了突出敏捷的特点,快速响应对不可预测的需求,以减少陈旧和库存,强调了供应链可以应对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以达到整体目标。
国内对供应链的定义,是将其置于竞争环境中,联系上下游企业,强调供应链的整体性。
马士华(1998)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本文采用马士华这个定义。
可以看出,外国从战略技术层面对供应链战略进行了划分,使之从企业目标方面出发,与企业现阶段的竞争战略相联系,采取精益供应链或敏捷供应链,或二者的合理组合。而国内的定义则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大环境下,更注重中心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联系。随着市场多样化的凸显,供应链由单链状向网链状发展,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更立体生动地反映了中心制造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分销商直至最终消费者的各种信息、物流、资金的网络关系。
三、案例分析
(一)伊利集团简介
伊利集团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回民区成立的养牛合作小组。1958 年改名为“呼市回民区合作奶牛场”,1996 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首家A 股上市公司。这也成为了伊利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起点。2005 年伊利成立酸奶事业部,产品包括7 大系列90 多个品种,向产品多元化迈出了成功的一步。目前,伊利集团拥有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所属企业近百个,旗下有纯牛奶、乳饮料、雪糕、冰淇淋等1000 多个产品品种。此后,伊利发展速度猛增,进入了发展阶段的飞跃期,名列乳品行业前茅。2012 年,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19.91 亿元,实现净利润17.36 亿元。
(二)伊利供应链发展
初期,伊利的供应链很简单,仅是“奶农—伊利—经销商—零售商”的模式。结构较为松散,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如图1。
图1 伊利公司初期供应链
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和健康消费意识的增长,乳品需求越来越大,伊利随即加大奶源基地建设,从供应上游优化供应链,这一点在乳品行业中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伊利集团在上海、北京、河北等地收购建厂,并与当地政府协商与奶农合作,共同出资建设奶源基地。这一举措不但扩大了奶源,有效解决了奶资源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同时,这些奶源基地大多建设在集中了奶食品的消费主力军的全国重要城市。这有效解决了初期的生产地与消费地远距离运输的问题,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缩减了运输周期,供应链如图2。
图2 伊利现阶段供应链
至于供应链下游的销售环节,为了缩短销售周期,打破冷饮事业部的冰品销售渠道瓶颈,伊利将代销转化为直销,将重要城市经销商全部以配送商代替,北京地区在2003年,伊利已有70%的产品通过直销在销售;在上海,伊利的冰淇淋销售由代理制全部转化为直销制。同时在技术层面注重实施冷链物流。
2006 年是伊利集团全面实施供应链战略重要计时点。这一年,伊利集团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一项计划———“织网”,其实质就是实现生产制造以及市场销售的一体化运作,并对每个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精耕细作,全面实施供应链战略。
(三)伊利实施供应链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实施供应链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缩短周转时间。成本降低,所占比重下降,毛利率会相应提高。库存的减少会降低存货保管、仓储以及运输的费用,也就是降低了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销售净利率和营业利润率都会增长。减少库存、缩短周转时间同时会提升存货周转率。综上所述,若是一个供应链战略能够在企业内有效地实施,一定会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财务绩效可以衡量供应链的实施是否提高了企业收益,此处选取毛利率、营业利润率作为衡量指标;交货速度可以反映供应链下游的运行效果、顾客满意度等问题,此处选取存货周转率作为衡量指标。
图3 毛利率年度变动趋势图
从图3 看出,2004-2008 年乳品行业的毛利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4 年的28.93%到2008 年的31.42%。而伊利集团则明显处于下降趋势,尤其在全面实施供应链战略的2006 年,更是低于同行业水平1.67 个百分点。表明伊利集团的供应链战略并没有有效的控制成本。
图4 营业利润率年度变动趋势图
从图4 看出,2004 年伊利的营业利润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呈现较为平缓的发展趋势。然而2004-2008 年乳品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呈大幅度增长,伊利集团的营业利润率却逐步下滑,2006 年起,下滑速度猛增,营业利润率从3.35%下降至2008 年的-9.47%,降幅达12.82 个百分点。
图5 存货周转率年度变动趋势图
由图5 可知,伊利集团的存货周转率在2004-2008 年期间一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 个百分点以上,说明伊利集团的存货管理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06年行业平均存货周转率呈上扬趋势的时候,伊利集团的值却在下降。说明由于扩张生产导致的存货周转不畅并没有因为供应链战略的实施而得到改善。
综上可见,2006 年起伊利全面实行的供应链战略并没有对公司运行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使得很多原来处于优势的项目指标下降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下。这说明伊利的供应链战略实施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亟待我们发现与解决。
四、伊利集团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一)奶源离散,协调难
作为供应链战略的起点,奶源的选取控制至关重要。虽然伊利在各大城市建有自己奶源基地,但仍无法满足乳制品市场的需求。大量的乳品来源还是个体作坊形式的奶农散户。这虽然带动了农户的生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但却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这些松散的奶农很难集中管理,导致奶源质量难以保证。另外,这些松散的农户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网络,沟通不充分。导致企业对于奶源的供应量很难统计,对奶源的需求量也很难下达,导致供需不平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导致成本增加,或者提供不足奶源而耽误生产。这样就严重阻碍伊利集团进行规模扩张的步伐。
(二)企业内部供应链节点杂乱,缺乏信息沟通平台
伊利的整条供应链大部分掌控在自己的手里,除生产设备、包装材料需要外购外,其余从供应链源头的奶源供应到供应链尾端的销售环节基本都是伊利在运作。这样长的供应链集中在一个企业之中,必然会导致企业“大而全”的组织架构,各机构之间易产生相互牵连而导致职能效率低下、决策缓慢。尤其企业内部业务功能交互不足,同时又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脱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核算,同时致使企业难以有效监控业务过程和业务标准。
另外,伊利集团的五大事业部,在财务上采取各事业部独立核算制,事业部独立管理其生产、渠道销售。这种方式下,各事业部有权限自主决策,有很强的自主性。但信息的多口采集、重复输入以及多头使用和维护致使数据缺乏一致性和正确性,降低了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效率。这样,看似都在各个事业部独自高速运转,但会产生各部门工作重复叠加的现象,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五、伊利集团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方案
(一)加强采购端管理
随着消费者生活品质的提高,高品质的奶制品需求市场不断扩大。要想抢占高端市场,建立大规模的优质奶源基地迫在眉睫。因此,优化供应链上游设计,加强供应端管理成为必要手段。如图6 所示上游供应链优化结构。
图6 供应链上游优化结构图
财务部要制定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根据奶农提供的奶源数量、质量、及时度,向奶农提供其应得的报酬,加之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奶农的积极性,培养其与企业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意识。
计划部将预测需求计划下达采购部,采购部将采购订单交予奶农,奶农通过订单要求数量合理安排供给工作。要想快速有效地完成这一系列的沟通环节,必须有强大的信息、物流网络的支撑。因此,应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实现资金、信息、物流一体化管理。
(二)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是协调管理供应链信息流的必要途径,伊利是整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必须集中控制信息的流向,保证物流、信息流顺畅快捷地流动。
图7 信息共享平台运行图
如图7 所示,信息平台的具体操作是:第一,首先制定供应链上信息共享协议,核心企业即伊利集团按照协议,根据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合作信誉情况、合作时间长短及履行职责的不同将其分级,授予不同的信息访问权限。核心企业通过激励措施的制定,促使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信息共享,同时控制和监督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防止不经济现象的出现。同时,将对信息共享过程中各节点企业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利益分配的依据,确保信息共享创造的额外利益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合理分配,促进各节点企业信息共享的积极性,保证供应链的有效运作。第二,各节点企业根据协议要求,实时将与供应链绩效相关的信息传输到信息共享平台,并按照核心企业设定的访问权限登陆平台获取所需信息。
六、结论
本文选取伊利集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其公司业绩和行业平均水平,发现其实施供应链战略并没有使得公司绩效提高。究其原因,伊利集团的供应链上游即奶源的供应方比较零散,虽然在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奶源基地,但奶农仍旧是伊利的奶源的主要供应者,这就造成了伊利的供应链上游难协调、难管理的问题。另外,由于伊利所掌控的供应链节点多,所以各节点之间的沟通是个大问题。针对以上两点问题,本文提出了要加强采购段管理、建设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议。这些建议也可以作为其他乳品企业的改良供应链的参考。
参考文献:
[1]Fisher. M. L. 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2).
[2]Naylor J B,Naim M,Berry D. Leagility: Interfacing The LeanAnd Agile Manufacturing paradigm In The Total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9(62).
[3]蓝伯雄,程佳惠,陈秉正.管理数学(下)—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徐印州.供应链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
[5]林勇,马士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8(5).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伊利集团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与优化方案. 思谋网. //www.zilicai.com/view/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