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开始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有一些文献将目光放在了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上面,总体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和方向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直接从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概念、特点以及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的专门研究,另一类是从供应链主体间利益分配情况,供应链主体间的合作行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和讨论。
一、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研究的相关成果
一是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意义、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定性研究。于红莉、卢文思(2011)认为,供应链稳定性的大框架是由供应链资源、文化、市场、战略合作关系和信息等基本因素构成的,供应链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性,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是供应链可靠性、有效率、优势发挥、风险防范的基础和前提,他们的观点比较系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刘朝刚、马士华(2007)和陈新平(2008)从信任、关系亲密度、合作满意度、网络效应及“套牢”和信息协调等方面对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金廷芳(2011)提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契约为手段,整合成新型的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从而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稳定农产品供应链。陈硕(2011)研究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造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从促进供应链成员间合作关系等方面提出保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的对策及建议。刘卫华、孙爱真(2012)探讨了农超对接供应链对接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增强农超对接供应链稳定性的建议。赵晓飞等(2008)通过研究发现供应链成员的心理预期通过利益分配起作用,进而对供应链稳定性造成影响。
二是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和度量。陆贝(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给出了衡量农产品供应链合作稳定性的案例,她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农产品供应链中各环节成员合作是否稳定的量化标准。柴磊(2008)认为,未来供应链整合的趋势是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他提出了稳定度的概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关联度法,度量了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并最终给出供应链整体稳定度的理论值。杨叶飞(2009) 在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时构建了一个串并联模型,他将供应链看作是由多个供应链上下游主体组成的串并联系统,并提出以供应链可靠度来说明供应链整体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周树华(2010) 结合工作实际,从连锁销售商的角度出发,全方位、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农超对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系统全面的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现实原因,他对问题的分析很全面也很切合实际,对构建稳定的农超对接供应链有很强的实际参考价值。
二、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 供应链成员利益分配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
利益分配问题是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供应链成员间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稳定的关键因素。现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角度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
1、定性研究。施晟等(2012)提出应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建立合理的合作剩余分配机制,使人力、物力和智力资源在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实现有效配置,并通过明晰的产权界定实现激励相容,从而让交易各方都有积极性维持供应链的合作关系。于红莉、卢文思(2011)认为,利益分配对供应链的稳定和整体绩效有着重要影响,他们提出设计供应链利益调节机制和公平分配机制应该遵循的原则。
2、定量研究。卜祥龙(2012)通过建立农户、流通加工商、零售商的利润分配模型论证了农产品供应链利润分配是否公平与合理是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间能否形成稳定、长久合作关系的关键。朱力(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基于Shapley 值的利益分配方法针对第三方物流主导型的农产品供应链建立了利益分配的模型,分析了如何对此模式中供应链的参与企业进行利益分配的协调管理。朱军伟(2013)运用合作博弈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农超对接的价格决策模型,通过设定产品价格、成本等变量运用数学公式推导出农户和超市之间利益分配因子的范围,从而找出农超之间利益均衡的区间。仇莉、阎维杰(2011)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建立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模型,计算了供应链参与主体之间的获利情况。李晓辉(2010)提出动态合作中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要点,通过建立基于多人合作博弈的利益分配模型构建了利益分配的机制和方案。
(二) 供应链主体合作关系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
农产品供应链保持稳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供应链上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稳固,现有文献对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关系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一个角度是对供应链主体的合作机制以及促进主体合作关系发展措施的研究,肖为群、魏国辰(2010) 认为,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关键是在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建立起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吴云(2010)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冷鲜肉供应链企业间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设计好相应的激励机制及信息协调机制。左娜(2009)在农产品供应链合作机制建设方面,运用博弈理论,研究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与超市合作的博弈过程,并对双方的博弈结果进行了分析后得出,供应链的合作双方应该利用高违约金和给予合理价格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张俐(2011)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上企农合作过程中影响企业与农户行为选择的因素,利用博弈分析理论找到了对双方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办法并提出了龙头企业对农户实施激励的措施。刘璐琳(2010)运用交易成本等经济学基本理论对有机农业协作式供应链中农户与企业之间高度稳定的合作契约关系进行了诠释。
另一个角度着重对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机制进行研究,汤晓丹(2010)提出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中信任机制是基础和保障。陆杉(2012)通过对供应链成员完全信息条件下无限次重复博弈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有限次博弈的分析,研究影响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信任机制建立与完善的因素。赵阳(2009)从信用体系建设、法制建设等政策层面讨论了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信任机制的措施。
(三) 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
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动与共享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大多认为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是保证农产品供应链稳定和进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于红莉、卢文思(2011)认为,供应链企业间信息的对称性、信息的共享程度直接决定着供应链的稳定程度。张敏(2007)提出供应链相关企业之间的信息畅通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稳定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杨申燕、陈向军(2009)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行模式存在着一些先天的不稳定性因素,其中最根本的约束在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的阻断。要突破这种约束,就要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一个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周树华等(2011)认为构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必须与连锁超市的采购与物流流程变革过程同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构建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的思路。
三、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专门研究的并不是很多,已有的重点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概念、特点和意义进行了论述;第二,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某种类型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评价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量化标准;第三,从宏观方面或者依据定量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构建稳定农产品供应链的对策和建议。总体来看,目前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等定量研究比较统一也相对比较深入,但是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内涵、稳定机制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也比较分散,已有的很多文献在研究农产品供应链主体间利益分配、合作关系时都涉及到了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这可能说明现有文献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内涵的研究还不够统一和深入,所以需要我们从不同的方面,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面系统的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内涵,对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各个因素进行总结和梳理,力求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能够更完整,更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常冉( 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朝刚、马士华.供应链合作的稳定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02).
[2]金廷芳.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02).
[3]陈硕.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09).
[4]刘卫华、孙爱真.我国农超对接供应链稳定性问题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05).
[5]赵晓飞、李崇光.心理预期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影响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8,(02):25-28.
网址引用: 思谋科普组. 国内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思谋网. //www.zilicai.com/view/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