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和日常运营的主要瓶颈。近年来,作为一种创新型融资手段,基于供应链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获取营运资金的有效方式。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为供应链金融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条件。本研究以创捷供应链有限公司为例,对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创新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分析,并构建了虚拟产业集群中供应链金融创新路径的理论框架与模型。研究发现:虚拟产业集群中企业间存在依存关系,通过虚拟供应链搭建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能够实现虚拟产业集群中所有企业间的业务闭合,优化交易流程模式,并且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强化供应链网络关系的同时,虚拟供应链网络有效降低了产业互联网平台中资金提供方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一方面促进了虚拟产业集群中产业企业多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实现了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循环迭代,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本文基于虚拟产业集群识别出多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形态,有助于完善与拓展供应链金融理论,对于引导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实践有效开展具有有益启发。 【作者】 宋华; 卢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严重影响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往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是阻碍中小企业有效融资的最大障碍(Stiglitz and Weiss,1981;Jiang et al.,2014)。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银行的交易借贷理论认为,对中小企业贷款资质的审核可以基于硬信息与软信息两大类(Stein,2002)。但由于受到经营年限少、财务报表不全、资产规模较小、不确定性高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硬信息在很多方面都比较难以量化(Roberts,2015),软信息需要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长期互动建立的互信关系(Gobbi and Sette,2014),或者基于血缘或个人关系形成高度信任(Au et al.,2014),因此,较难真正克服中小企业实际生产运营中存在的潜在道德风险(Chang et al.,2014)。
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借贷技术之外, 借助中小企业所在的集群进行融资也是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方式(Hedges et al.,2007)。由于基于地理位置的产业集群相较于分散化、随机化的买卖市场具有地理的临近性、交易的重复性、产业的关联性,因而促进了个体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相互依存和信任。这种地理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存在社会化关系网络,共享信息的机制使得所有企业不敢轻易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免失去在集群中的合作关系。因此,集群网络融资作为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关系型融资信贷技术具有其特定优势, 基于中小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 的特征(罗正英,201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金融机构与单个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能够提高企业信用、抵押物以及盈利水平(李俊江和于众,2015),进而能够降低金融机构潜在的信贷风险。然而,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升级,基于地理位置的产业集群逐渐表现出低端化与雷同化等特征,且集群内企业关联度低、产品结构单一,从而使得集群网络融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李俊江和于众,2015)。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作为产业集群中组织间的联系形式,基于供应链管理活动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与现金流的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战略途径(Hofmann and Kotzab,2010;Lekkakos and Serrano,2016)。因为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方面,集群网络融资中信息是来源于个人关系网络与集群网络,这种网络是基于社会关系而非结构性交易关系,因此更多呈现出一种信息的非正式社会化(Informal Socialization),而供应链金融则是基于供应链网络,强调的是交易或物流关系,体现的是一种正式社会化(Formal Socialization)的过程。此外,资源压力与创新也对传统产业集群形式提出严峻挑战。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提高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产业集群逐渐成为企业与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吴秋明和李运强,2008)。并且,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为供应链金融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条件。
以往文献表明, 供应链金融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全球贸易导致的居高不下的供应链融资成本问题, 还可以缓解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日益恶化的融资环境所带来的资金流不足问题(Lekkakos and Serrano,2016;谢世清和何彬,2013)。尽管基于传统供应链管理活动的物流金融、贸易金融等供应链金融创新活动早已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陈祥锋和朱道立,2005;More and Basu,2013),但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作为一种模式创新,鲜有学者对其路径予以分析并进行理论总结。基于此,本研究将对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路径及其运作进行探索,并分析其对虚拟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本研究将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该类供应链金融的典型———创捷公司的供应链金融为例,通过案例现象对理论问题予以佐证。目前,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实证和案例研究都较少(Wuttke et al.,2013),从产业集群层面分析供应链金融对产业发展产生作用的研究则更为罕见(Gelsomino et al.,2016)。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方面的探索以拓展现有供应链金融理论, 并为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的管理与发展,以及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等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基础
1. 供应链金融概述
近年来, 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开始引发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Hofmann and Kotzab,2010;Guptaand Dutta,2011),如何将供应链中的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予以协同进行价值创造成为学者们的关注重点。基于此,Hofmann(2005)认为,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 SCF)是物流、供应链管理、合作与金融的交叉学科,是通过跨组织的对金融资源进行计划、运营和控制,从而使供应链内外部的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途径。供应链金融就是透视并控制供应链中所有与现金有关的流程与活动(Pfohl and Gomm,2009),实现现金流的实时监视、控制以及优化(Wuttke et al.,2013),从而降低供应链融资中的风险。此外,供应链网络在企业融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 供应链金融正是利用了嵌入在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交易信息为特定交易提供了融资(Gomm,2010)。因此,供应链金融是在物流与商流运作以及金融管理的基础上,将供应链网络中的买卖双方、第三方物流以及金融机构等参与者紧密整合在一起,实现物流与资金相互促进的一种管理行为和过程。通过金融与供应链运营的结合,供应链金融可以优化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提高供应链中的资金可得性与供应链整体绩效(宋华,2015)。
就目前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而言,学者们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More and Basu(2013)根据融资的阶段,将融资方式区分为运输前融资、在途物资融资以及运输后融资三种类型;Wuttkeet al.(2013)提出了一个更为一般的模型,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形态是资金提供者在供需双方之间通过垫资、结算等业务实现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国内方面,陈祥锋和朱道立(2005)以物流金融为切入点, 对仓单质押、反向担保、替代采购、授信融资等具体的业务形态予以梳理; 伊志宏等(2008) 从银行角度出发对预付款融资、库存融资和保兑仓等形态进行了分析; 胡跃飞和黄少卿(2009)则回到金融产品的基本要素,认为供应链金融产品要素包括:应收的回款,存货的资金占压以及预付问题等。目前这种基于产品要素的分类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形成了以资金提供者、供应链核心企业以及融资企业组成的三种供应链金融形态: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此外,除上述三种形态之外,宋华(2015)认为供应链金融中还存在基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及长期合作信任的战略关系融资, 这种形式通常发生在具有多年合作关系的战略合作伙伴之间。
此外,基于实践的不断探索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供应链金融1.0、供应链金融2.0 以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三个阶段(宋华和陈思洁,2016)。供应链金融1.0 是典型银行思维的体现,具体包括物流金融、贸易金融等模式,主要是一种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与真实贸易往来,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一种自偿性贸易融资方式。在这一阶段,供应链成员之间主要是序列依存关系,供应链金融更多关注的是供应链中的物流与商流要素,而为了降低风险,资金提供者强调的是对静态的“物”的控制。供应链金融2.0 阶段资金提供者由金融机构转向供应链中的参与者,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相应升级为相互依存的网络关系。静态的“物”不再是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基础,而商流与信息流等动态的“物”成为其运作的前提。在这个阶段,作为主要风险承担者的流动性提供方,如何有效地嵌入到供应链网络,为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融资的同时能够有效管理风险,成为中小企业有效获取资金的关键。随着与互联网的结合,供应链金融发展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供应链中的企业形成了基于互联网的复杂互依关系,供应链金融通过搭建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产融生态圈,并基于生态圈中的沉淀数据实现了价值链整合管理。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就第一阶段而言,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活动的主体,由于不参与供应链运营,从而不能真实掌握供应链网络中的中小企业运营以及贸易过程等信息, 因此只能依托供应链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在这一阶段,供应链金融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由于银行不能有效管理风险,且核心企业并不一定具有契约精神,从而使得欺诈行为的产生具有可能性,这一点在2013 年青岛港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①。因此,从第二阶段开始,供应链金融开始从银行走向产业,基于供应链网络的真实交易结构与流程逐渐成为其开展的基础。
2. 虚拟产业集群的产生
传统的产业集群最主要的特征是地理上相邻且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相互关联(Poter,1990),并且, 基于地理位置的产业集群一直以来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Long and Zhang,2011;Zhang andHu,2014)。这种产业集群具有技术与信息外溢、提供共享中间品和服务、降低采购与销售成本以及提供专用性劳动力市场等外部规模经济优势(阮建青等,2014);同时能够促进集群内企业的集体行动(Schmitz and Nadvi,1999)以及降低进入壁垒(Long and Zhang,2011)等,从而增加了企业进入市场的机会。因此,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种产业集群都是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阮建青等,2014)。但伴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 企业空间集聚加剧,“拥挤成本”(Congestion Costs)便会产生。因此,基于地理位置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消失,成本与资源压力上升(吴文华和张琰飞,2006)。并且,在过度分工的影响下,集群内部企业的能力会被固化,阻碍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由于传统产业集群只是相同产业中企业的简单扎堆,较高的同质化程度导致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竞争尤为激烈,从而使得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李俊江和于众,2015)。因此,在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依托各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突破地域限制的专业化分工明晰以及整体协作的虚拟产业集群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形式。虚拟产业集群(Virtual Clusters)也称为“电子商务社区”(E-business Communities)或者“商业网络社区”(B-Web Communities),是借助先进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络, 利用正式与非正式契约使相互关联的企业与组织机构之间产生依存关系,在虚拟空间中实现合作创新、风险共担与共同发展的一种集聚体(吴文华和张琰飞,2006)。作为区域产业集群的网络集聚,虚拟产业集群不仅具有传统基于地理位置的产业集群的种种优势,而且还在促进资源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实现快速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创新以及快速形成经济场力等方面有着其特有优势(吴秋明和李运强,2008)。因此,当中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形成虚拟产业集群后,不仅分享了地理产业集群带来的优势(诸如形成专业化的知识、形成有效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形成专业劳动力市场、产生知识外溢等),而且还能通过互联网形成有效的网络治理,信息传递的效率更加高效,信用得到增强。基于此,供应链金融就更容易施展,风险管控也相对清晰。
3. 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虚拟供应链
在虚拟产业集群中,传统的地理接近被组织接近所取代,而组织接近主要通过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所实现(陈剑锋和唐振鹏,2002)。因此,作为产业集群中企业间联系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虚拟产业集群中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也出现了较大变化。传统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管理活动更多的是围绕采购、分销与物流管理等传统作业管理活动展开。而在虚拟产业集群中,由于集群中企业的分散性,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方式———虚拟电子供应链(Virtual e-Chain,简称VeC)将所有企业整合起来,产生运营协同化。其中,虚拟电子供应链是通过开发高速通讯的网络技术,让虚拟产业集群中所有的中小微企业能够低成本,甚至无代价地加入网络平台,与其他参与者协同预测、开发、生产、同步、配送产品和服务,满足分散动态化的客户需求(Manthou et al.,2004)。虚拟电子供应链网络与以往供应链体系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采用的是整体化的网络结构(Integral Structure),即各个参与者一旦组织进入供应链体系,其结构形态和活动是固定的,各自采用既定的方式开展供应链运营。而虚拟电子供应链采用的是模块化的网络结构(Modular Structure),即通过一个个区块组合成供应链体系,相互之间采用的是分布式协同运营,既能够充分发挥组织化的供应链所具有的优势(即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弹性,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基于上述分析,在虚拟产业集群中,基于虚拟供应链网络的供应链管理活动逐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流程活动,即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和信息分享,实现产业链中所有参与者之间有效的协调和互动,这其中综合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以及互动协调成为了供应链管理活动的核心。在虚拟供应链中,企业间所有的交易活动都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完成,从而有助于充分、实时获取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的信息。此外,通过虚拟供应链搭建的价值生态网络,更有利于中小微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形成柔性化的价值合作体系。并且,由于通过互联网技术形成了虚拟化的有机组织体系,增强了中小微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与合法性,促进其信用提升。这些都成为供应链金融顺利开展的有效基础。综上,本研究认为,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虚拟供应链网络为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分析视角。
4. 简要小结
基于互联网以及虚拟供应链运作,虚拟产业集群实现了几个方面的重要转变:①通过互联网与平台的方式实现业务整合使得产业集群的地理范围大大扩展。随着全球分工与合作的深化,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使得产品生产链条不同环节之间产生了大量的产业集群, 但传统的产业集群之间很难形成协调与配合, 而在虚拟产业集群中这种配合可以通过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供应链方式得以有效实现。②虚拟产业集群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性有效提升。在传统的产业集群中,由于不同主体形式之间竞争力存在显著差异,使其之间的连接性特别是服务协调性和资金协调性较差。在虚拟产业集群中的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性以及资金问题, 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模式以及金融创新得以解决。③基于互联网以及虚拟供应链运作,虚拟产业集群中的信息传递与交易效率大为提高,使得协同专业化程度更高。
虚拟产业集群的这些转变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虚拟产业集群打破了地理限制,使得更多的企业特别是缺乏供应链能力的中小企业被整合进来,正是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存在资金需求,使其成为了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另一方面,以往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多的是由于传统金融机构所开展,而基于虚拟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开始由银行走向产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逐渐成为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主体。这是因为相对于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主体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而言,在虚拟产业集群中,供应链中的产业企业所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活动在信息获取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具体而言,Blackman et al.(2013)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三维模型,对供应链金融活动从结构、流程与要素三个角度进行分析。①在管理要素上,传统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往往只是基于核心企业“良好的资产负债表”,从实质上讲,作为资金提供方的传统金融机构并未真正掌握中小微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从而伴随着较高的违约风险。而在虚拟产业集群中,通过虚拟供应链运作,产业企业更能够有效掌握整个供应链运营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等信息,而这种结构性的信息作为信用建立和评价的基础,可以有效降低资金提供方与融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②在管理的流程上,传统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可以被视为一种简单的资金借贷关系,往往是通过一个或几个生硬、机械的金融产品对不同细分市场或者交易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与主体进行全面覆盖。而基于虚拟产业集群产业企业所提供的供应链金融则是一种定制化的专业金融解决方案, 产业企业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时的融资量、融资周期和融资利率等是由不同交易主体在虚拟供应链网络中的位置、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以及上下游关系等因素决定。③在管理的组织结构方面,两者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是简单的三方关系,参与主体一般只是包括流动性提供者、作为担保人的核心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三方。然而,在产业企业所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中,还涉及虚拟供应链网络中的其他企业,例如其他服务型企业、第三方与第四方物流企业等,即在虚拟产业集群中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网络组织生态。这种网络生态作为一种组织场域,使得各参与主体能够在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各得其所,从而为供应链金融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网络治理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案例企业选择
1. 研究方法选择
作为运用实例证据开展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在大量学科中得到普遍运用。本研究采用单案例嵌入式研究法,在选取一个典型样本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个次级分析单位的深入分析构建和检验理论架构(Yin,2003)。本文选择案例研究方法的原因在于:①探索基于产业价值生态的供应链金融对产业竞争的影响属于“How”类型的问题,案例研究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适用性(Yin,2003);②供应链金融问题,尤其是供应链金融对产业的作用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采用案例研究能帮助提炼理论框架,拓展现有理论。此外,尽管有学者认为相对于单案例而言,多案例研究较为可靠(Eisenhardt and Graebner,2007),但是在拓展理论方面独特的个案分析更为有效(Yin,2003)。尤其是目前基于虚拟产业集群开展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企业很少,大多数正处于初始发展过程中, 而本案例研究的企业在该领域已有近十年的创新发展经验, 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运营模式,因此,单案例研究也更能够进行深入聚焦的分析,真实反映错综复杂的现实状况,从而更容易贴近理论构建的研究目标(Dyer and Wilkens,1991)。
2. 案例企业选取与介绍
本研究选择通讯产业作为行业分析背景,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智能手机在中国的需求进一步增长,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智能手机销售市场。同时,根据IDC 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207 亿部,2015 年将超过5.5 亿部,早已成为全球第一的智能手机生产国。就中国通讯行业的状况看, 深圳的加工占全国品牌产品的90%、整机生产商占全国的80%、方案设计商占全国的70%、配件商占全国的90%。作为全国最大的手机产业聚集地,该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专业化、高效的产业链和虚拟产业集群。
结合上述行业背景,基于案例选择的典型性与适用性原则(毛基业和李晓燕,2010),本研究选取深圳市创捷供应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捷)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创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 年,前身为创捷科技进出口事业部。作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捷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提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捷供应链获得了多个标准与认证资质。公司在北京、上海、重庆、香港、福田保税区及前海深港合作区设有分公司及办事机构,并与多家世界及国内500 强企业长期保持战略合作关系,年业务总额以80%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创捷针对手机行业实施的供应链金融通过搭建手机行业的产业生态圈,实现了整个手机产业中资金流的优化,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绩效与产业竞争力。因此,选择创捷进行单案例研究,对于探索基于产业价值生态的供应链金融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中的数据资料主要包括通过内部资料(网站等)和公开渠道(新闻资讯、高管讲话、论坛等)获取的二手资料,以及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获取的一手资料。其中,对创捷的实地调研以及深度访谈于2016 年3 月进行,访谈对象包括创捷供应链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供应链金融部门主要负责人等。
四、研究总结
1. 研究结论
通讯产业中的参与者大多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存在资源短缺、供应链管理能力有限等弊端,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与以往通讯产业中企业重资产的纵向一体化模式不同,创捷供应链有限公司通过虚拟供应链实现了轻资产的横向一体化运作,并通过对通讯行业虚拟产业集群的有效整合, 在此基础上实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构建了通讯产业价值生态圈,这在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同时,缓解了通讯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约束,降低了供应链财务成本,使得整个通讯产业中的资金流得以优化。基于此,虚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通过协同价值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从而有效提升了产业竞争力。通过案例分析与研究得到创捷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创新路径,如图4 所示。
基于此,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在虚拟产业集群中,通过虚拟供应链网络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是供应链金融有效开展的基础与前提。虚拟产业集群中企业间存在池依存, 并且所有企业业务之间通过网络连接构成闭环状态,共同形成价值创造网络。池依存是网络中的参与者都能为既定的目标做出相应的积极贡献的一种状态(Ven et al.,1976),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趋向于松耦合。在虚拟产业集群中,不同类型参与者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大家共同为价值创造而努力。本文认为,通过虚拟供应链可以实现对虚拟产业集群的有效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降低资金提供者与虚拟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有效开展。在产业互联网平台中,每个业务模块中都包含众多参与主体,既包括了供应链运营中的客户企业,也包括供应链金融中的组织者。而这些参与者的准入资质建立在对其运营情况、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以及在供应链合作关系中是否能够履行相应的义务等分析基础之上,只有那些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才能进入到产业互联网平台。这既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供应链金融潜在的主体风险的发生。此外,在产业互联网平台中基于虚拟供应链建立的交易流程与结构,以及稳定的交易关系等,可以方便资金提供者对中小企业的真实业务往来以及运营情况进行分析, 进而对其竞争能力与盈利情况予以判断。同时,还有助于资金提供者对中小企业的资产构成及其流动性进行掌握,并能够结合其流动性弱的资产分析资金融通的可行性等, 这些都有助于降低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因供应链组建和运行不当所产生的内生风险。
(2)利用供应链金融打造产融生态圈,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循环迭代,提升产业竞争力。在虚拟产业集群中,对于发展饱受资金约束的中小企业而言,一些“成本洼地”成为制约供应链发展的瓶颈,影响到供应链的稳定性与财务成本(宋华,2015),从而严重阻碍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供应链金融作为供应链与金融两个领域交叉产生的创新, 基于整合虚拟产业集群的虚拟供应链管理活动,以企业间真实的贸易往来为切入点,识别流动性弱的资产未来的收益性及其变现能力。因此,虚拟产业集群中不具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能够基于交易信息以及交易信用获得融资(Wandfluh etal.,2016),从而促进了虚拟产业集群中各个产业的发展。此外,Vargo and Lusch(2011)认为价值生态网是一种松散耦合的时空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不同的社会性和经济性行动主体以制度、技术和共同语言等为媒介,结合各自所拥有的价值主张,为实现共同生产、产品与服务传递和价值创造等目的而进行自发感知和响应互动。因此,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搭建产业价值生态网络。在包括管理部门、供应链参与者、金融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以及各类相关的经济组织等共同构成的产融生态圈中,参与主体各司其职、互依共存,在保证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又能够强化产业中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从而进一步为供应链金融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3)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信息化平台,为虚拟产业集群、虚拟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等运作提供信息支持与保障。基于互联网技术,对虚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组织配置,促进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价值共创。在虚拟供应链网络中,核心(平台)企业通过标准化的信息系统接入界面,可以实现对虚拟供应链网络中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以及物流的控制,从而达到对虚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进行有效整合的目的。并且,基于信息化平台,核心企业可以掌握虚拟供应链中所有的运作信息,能够对供应链运营中的痛点进行深入发掘(宋华和陈思洁,2016),从而衍生出更多配套服务。在供应链金融方面,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清晰刻画供应链网络的状况,使核心企业能够对交易结构与交易关系等信息深入了解,由此可以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中的潜在风险。
2. 研究贡献与启示
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案例数据中得出结论, 以弥补现有理论的缺口(毛基业和李晓燕,2010)。Colquitt and Zapata-Phelan(2007)认为就实证理论的贡献而言,可以从是否建立了新的理论与是否检验了现有理论两个方面予以考察。基于此,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启示主要有两个方面:
(1)基于虚拟产业集群识别出多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形态。以往的文献中供应链金融更多是从银行视角出发, 对抓住核心企业为上下游客户提供保理、反向保理等融资解决方案予以探索(Lekkakos and Serrano,2016;胡跃飞和黄少卿,2009)。然而,在虚拟产业集群中,并不存在具有绝对优势的核心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基于虚拟供应链网络中的真实交易信息与交易结构,平台企业可以为产业集群中不同的企业开展更为灵活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从而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克服资金约束。并且,在虚拟供应链网络中,由于收入能够自偿、业务实现闭合、信息标准化程度较高等特征的存在,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风险程度相对较低。
(2)构建了虚拟产业集群中供应链金融创新路径的理论框架与模型,拓展完善了现有供应链金融理论。这一路径不仅包含了虚拟产业集群、虚拟供应链网络以及供应链金融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反映出供应链金融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并且强调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虚拟产业集群逐渐成为产业与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从银行走向产业,并重点关注虚拟产业集群中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该理论框架的指导意义在于: ①企业应该转变思维, 在供应链金融运作的过程中, 必须摆脱对静态“物”的控制,实现向商流与信息流等动态的“物”或信息的转变;②在虚拟产业集群中,对于平台企业而言,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虚拟供应链技术实现对虚拟产业集群的有效整合。并基于虚拟供应链网络中的业务结构、交易流程与交易关系等虚拟供应链运作中积淀的历史数据,有效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降低潜在风险;③中小企业应强化技术等核心能力,努力进入虚拟产业集群网络,寻求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摆脱资金束缚,促进自身发展。
3. 研究局限
尽管本研究以创捷为例,分析了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创新路径,在丰富现有理论的同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本研究针对通讯行业选取的案例样本,尽管案例企业选择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但是单案例研究结论本身普适性欠缺,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考虑针对行业背景,进行多案例对比研究,提高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此外,本研究只是揭示了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对产业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 但对背后的理论机制并未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后续研究需要深化的地方。
现在进入:深圳创捷公司的通信产业案例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案例研究. 思谋网. //www.zilicai.com/view/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