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间来管理内部供应链

高德拉特在《目标》里面详细地解释了"鼓、绳子、缓冲"的细节。我们很容易把约束条件集中在物料的供给上。事实上如果再仔细研究他的另外三本书《绝不是靠运气》、《关键链》和《仍然不足够》,就可以自然地想到,全部的约束条件其实就是集中在时间方面。在《关键链》里面,我们会看得更加具体,那是从项目角度所做的分析,聚焦于对关键资源的时间上的争夺。

把握主体节拍 在企业内部到底如何管理内部供应链(一般我们称为内部物流,从物料在多种工序投料加工,形成在制品再到产品这样的产品实现过程)呢?最直接的操作方法是通过核定各个工序在制品的库存量,也就是库存定额,来确定各个能力单元的工作节拍。最典型的就是丰田生产方式中的看板生产,完全根据下道工序的需求来确定本工序的生产进度。所以高德拉特用了三个词来表达这个控制过程:"鼓、绳子、缓冲"。"鼓"其实就是一个大的节拍,"绳子"和"缓冲"其实就是两类缓冲:"绳子"是柔性的时间缓冲,"缓冲"是硬性的时间缓冲,都是在控制能力单元的产出能力。

这个启发的核心价值是集中在对主体节拍的掌握基础之上,我们要非常细致地设计缓冲的机制,保持内部生产秩序的均衡性,同时还要保持外部供应链(供方货品与客户需求)的均匀呼吸。内外协同的均匀呼吸,事实上就是系统的韧性。只有各个能力单元的时间链接才能保持系统的韧性。

然而主体的节拍如何确定呢?这需要我们考察核心工序所在能力单元的节拍。这一点在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约束管理)里面已经阐述得非常透彻了。以它为中轴进行能力展开,具体的订单需求产生之后,将驱动能力单元的运转。能力单元的运转逻辑将"事先"按照产品进行设计,也就是将业务逻辑进行预置,这样就确定了"鼓"的东西。最后是应对异常的情形设置"绳"与"缓冲"的模式。

盯紧事前管理 信息广播之后,各个关联的能力单元都清楚了未来的任务,也就有了预备所需资源的提前期。我总结为"能力预定,系统广播,未来呈现,网状整合,对标执行"。

事情自然不是这么简单,生产设备临时发生重大故障了怎么办?订单受命终止、取消怎么办?能力单元负荷变化了怎么办?所有这些都通过设定的处理模式进行展开,处理的结果都同步通过系统广播进行修订,同时对各种模式又有设计修订的任务。我把这个过程称为决策型知识支持过程,那是运营系统管理者的天职。另外一个方面是我们比较清楚的,内部之能力单元在本质上就是供应商,对它的考评是非常细致的,目的就是确定正常订单任务下可信能力的承诺比例。比如同样的两台冲床所构成的能力单元,甲可能是8小时,有7小时是可信的,乙则只能当5个小时用。通过这些评价来促进它们能力稳定性的提高。

不可行的部分是为规避严谨计划之下的局部风险而准备,这些随着企业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提高,将直接在系统维护的时候对参数进行修订。这些都属于缓冲模式范畴。

用空间来管理SCM(物流与供应链),则以各类库存为重点,属于事后管理;用时间来管理SCM,则以能力单元为重点,属于事前管理。前者是线性的,后者是网状的。他们对微观经济体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声明】本文由 思谋案例组 发布,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有侵权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除非另有说明,可自由分享(转载)本文内容,但必须保持署名、涉及商业用途应获得原作者授权。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用时间来管理内部供应链. 思谋网. //www.zilicai.com/view/375.
思谋案例组的头像思谋案例组网站团队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