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利用与发展永远是一个带有遗憾的课题。因此,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一门物流人追求极致的艺术。
IT是一个十分熟悉又陌生的外来语。说熟悉,早在1984年,面对繁杂的科研数据,我就第一次用上了计算机;说陌生,好像永远跟不上IT更新的步伐,好像走在了一个无穷无尽的路上。
1984年,我从广西柳城县农业局的一名技术员调到了广西甘蔗研究所,面对甘蔗的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从日本引进了夏普袖珍PC机PC1500,运行BASIC语言,可以通过编程完成复杂的数理统计计算,成为我们的科研利器。
1992年,我作为考级访问学者到日本进行共同研究,同时有机会到日本知名的快运企业"佐川急便"研修,这是我初次接触物流,"佐川急便"计算机屏幕上所表示的各项物流数据在跳跃间不停地显示,与我所做过的分拨、装卸、搬运、配送等各项工作紧密联系着,物流这个行业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魅力和计算机中闪烁数字的诱惑把我拉进了中国物流的行业中。
1998年,结束了20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工作,不惑之年依然下海,扑进了中国物流行业的从业大军,当上了物流职业经理人。物流信息技术既是我的兴趣点,也成为我的本职工作之一。
十一年的时间,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经历了观念的碰撞、资金的博弈、技术的抉择、实施的艰难,历尽了酸甜苦辣,个中体会只有亲历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和回味。
在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操作和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曾经有过很多的意见和分歧,也有更多成功的喜悦。那是一条充满了未知、矛盾和弯道之路。 我们就来说说经历过的故事吧。
战略合作还是商业合作
在德利得物流新成立的时候,我们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请谁做软件的问题。当时我们考察了一些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当时发现有一些物流企业对物流软件既爱又恨,跟软件公司关系很难处理,在应用中有很多问题。有的仅仅是一个手工操作的计算机翻版,有的与实际需求差别越来越大,有的只是一个让客户参观的摆设。刚设计完成的系统,一旦有新客户,发生新的需求,软件公司就要做一次修改,三番五次,软件公司难以应付,服务越来越差。物流公司自然不满意,两者关系越来越僵,合作越来越差,甚至无法合作下去,给物流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我们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物流企业和软件公司的关系上。当两者之间是简单的商业合同关系时,物流企业希望通过信息系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软件公司希望卖掉软件取得利润,两者的目的不一致,自然结果也不好。
为了德利得物流不再重蹈覆辙,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建立和软件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当时找不到合适的具有战略合作眼光的软件公司,我们走了另外一条捷径:请软件公司做股东。上海菱通软件成为了我们的股东,我们的目标一致。九年来,我们市场共同开发、业务共同探讨、技术共同探索,彻底解决了商业合作关系可能带来的弊端,用最简单的方式化解了我们可能面对的困境。
解决系统依据
找到了信息系统的战略合作伙伴,下一步我们就开始商量依据什么来建立我们的系统。当时的争论之一就是我们应该研究经济还是研究市场?
提出研究经济观点的人认为物流是为经济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物流企业不发生变化就有问题。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是制造行业在经济发展当中起主导作用,现在是流通行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认为制造业是我们的客户。因为他们手里面有货,像电视机厂里堆的全是电视机。可是后来我们发现服务制造业真是很累,在发货之前永远不能提前告诉你发货的准确信息,弄得我们手忙脚乱,操作成本居高不下。仔细思考后,我们发现真正的物流信息来源于制造业的客户,客户没下订单,我往哪儿发呢,所以我们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应该把系统的核心往下游转移,移到分销这儿,这样我们才能够逐步做到从信息的真正发起端获得信息。所以,做物流得研究经济发展趋势。
一些接触实际的经理人员提出来,应该研究市场。物流服务的是市场,所以我们的信息系统应该紧紧地跟进市场的需求,物流的信息系统在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和物流服务的末端客户之间,所以我们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应该紧紧依托市场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趋势,最现代化的在中国有,最传统的中国也有,所以做物流系统,不仅仅是要依托现代化的网络,也需要适应各种各样的传统信息处理方式,像传真、电话、email,甚至口头。
争论的结果,两种意见取得了共识,系统的依据问题解决了。
以客户为核心还是以物流企业为核心
公司成立的时候,我们采用了快运嵌入市场,向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模式。分析中我们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物流信息系统模式。快运企业为了满足80%客户的80%共性要求,需要一套标准化程度很高,效率很高的物流业务体系,物流信息系统是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你的流程越完善、业务操作越严谨越好,这个时候效率是最高的。
但是专业物流企业服务的是客户供应链的一部分。每一个客户的供应链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就得围着客户转。这样的物流系统就需要实现柔性化的管理功能。
面对不一样的需求,我们把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分成了两个部分,先开发了以严谨的流程管理为核心的快运部分,以适应我公司快运嵌入市场的需要,在我们逐步转变为专业物流企业之后,快运部分成为公司整体物流信息系统的全国货运管理模块,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企业转型同步。 为物流企业服务还是为客户的供应链服务
设计软件之初,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系统调研和系统设计都是以物流企业的人员为核心,结构所有的需求变成了以满足物流企业的操作需求,而忽视了对客户的调研。一位公司的市场经理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们"我们只想自己要什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客户想要什么?"。既然物流企业是为客户供应链服务的,我们的信息系统不考虑客户的需求,这个软件能是物流企业真正需要的吗?
在快运物流信息系统完成之后,我们想明白了这件事情。物流信息系统是为客户服务的,不是为自己服务的。如果软件只注意自己使用的人性化,没有注意到客户的人性化,客户使用的时候就很累。
供应链级的物流信息系统要求有跨平台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综合处理能力、数据对待与传递能力、智能化与控制能力、支付、结算、融资等价值链服务能力。
信息化还是知识化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信息化的实现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信息化积累的数据应用却是很难的,积累的数据往数据库一放,变成了信息孤岛,对业务运营效率的帮助并不理想。
我们不仅需要信息化管理,更需要采用知识化管理的方法。我们开始把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归纳,每个月给重要客户不仅仅提供应收账款的对账单,同时向客户提供业务分析表,告诉客户月的操作情况,哪里成本上升了,哪里成本下降了,为什么上升,为什么下降,我们有什么建议,在经营上我们也非常重视对数据的分析。
先进还是实用
企业信息化有多少钱都可以花出去,先进派希望尽可能采购先进设备,防止设备很快落伍,实用派则希望一切够用就好,绝对不能超过需求进行采购。
像车载GPS设备,一开始我们和GPS企业合作,他们提供试用,我们提出改进的建议,装了7 台免费的GPS,一试就发现问题了,GPS定位非常清楚,可是当时一台4000元,最便宜也要2700元一台。而且这些设备只能由这个GPS企业提供服务,别的企业由于编码不同,无法使用,一旦GPS企业服务出现问题,购置的GPS系统实际上就报废了,设备的复用性很差。
我们还发现,物流企业的移动信息传递是很重要的,定位信息仅仅是其中之一,同城配送的司机在车上时间只占配送时间的三分之一,很多时候不在车上,给他发信息也收不到。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移动的信息平台,这样可以解决信息定位和信息传递的问题。
手机定位虽然精度、效率低一些,但设备复用度高,同时可以对车和业务员进行双重跟踪,重在信息传输。成本远远低于传统车载GPS定位,因此我们以手机定位为主,车载GPS为辅的设备组合计划,成本降低了70%以上,更实用也更加适合我们。
RFID设备效率高,实时信息处理,但成本高,专用度高。HHT设备使用灵活,成本低,但采用非实时处理方式,我们能用HHT就不用RFID。IT技术每天都在进步,我们只用成熟的技术。
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利用与发展永远是一个带有遗憾的课题。因此,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其说是一门技术,不如说是一门艺术,一门物流人追求极致的艺术。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成功之路,一定在我们物流经理人不断的探索、创新与追求中延伸。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乱花渐欲迷人眼 物流IT永远的痛. 思谋网. //www.zilicai.com/view/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