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这一概念在中国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属于从国外引入中国的"舶来品",其前身上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建立的完善的邮政制度。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贸易往来的增加,物流逐渐成为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而物流信息化则在成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物流:一个由信息化带动的行业
起步期:小菏才露尖尖角
我国最早采用的物流信息化技术,当属EDI技术。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回忆:"物流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被引入中国时,我国物流电子化应用几乎是一片空白,纸质的单证代表了那个年代的信息流。当时的企业用纸质单证来控制物流、传递物流信息。到了上世纪90年代,能控制物流、商流的电子EDI技术被正式引入中国,从此之后,物流信息的传递开始进入电子化时代。"
正是由于采用了物流EDI技术,从此改变了物流业的传统作业模式,不仅实现了企业之间的无纸化贸易、节省了费用,而且还提高了办公效率,缩短了付款时间。
据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外运")总裁赵沪湘介绍,自EDI技术引入中国后,中外运就在集团范围内开展了EDI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EDI技术一直是中外运与客户之间的重要协同工具。
尽管EDI技术在舶来初期就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但是,随着对外贸易业务的日趋复杂,EDI技术与生俱来的种种缺陷开始暴露出来。"EDI的应用范围比较窄,只能提供有限的、点对点的信息传递,应用成本比较高,编码规则还没有统一,这些软肋都限制了它的应用。"戴定一说。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实现了EDI技术不能实现的整个物流过程和系统的信息共享,并能支持企业物流活动与生产、营销等活动在空间上的分离。"当EDI技术构架在互联网上后,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戴定一说。
1997年,在投入巨资后,中远集团的全球通信专网正式建成,并开通了集团网站。1998年9月,中远集运率先在其网站上推出了网上船期公告和订舱业务,解决了传统订舱业务中所存在的低效、慢速、高差错率的问题,而且客户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办理委托订舱、单证制作、信息查询等多种业务。
一些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也开始组建自己的信息化团队。1998年,中外运集团下属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规划全公司范围内的信息化建设,并依靠统一投资、统一规划、集中部署的方式发展大集中式的、规模化的应用系统。1999年,中外运集团下属的外运发展公司采购了当时国际先进的MK仓储管理软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同样较早组建信息化团队的还有民营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早在1997年10月,宝供物流就成立了信息技术部,并联合英泰奈特软件公司开发出了一套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发展期:渐入高潮
从2000年开始到2005年,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开始受到各级政府、协会的高度关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为物流信息化的腾飞铺平了道路。
2000年10月29日,当时的国家国内贸易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举办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这是行业内首次举办的物流信息化会议。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介绍,此次会议首次就物流与IT的宏观管理、物流业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等话题进行了讨论。时任国务委员的吴仪还对大会发来贺信,要求物流企业要结合中国实际,努力开拓,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一年之后,时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的石万鹏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给出了重要指示。他指出: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来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
政府对物流信息化的高度重视,让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高潮。2002年1月20日,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的李荣融强调流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提出在物流企业中要推广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使物流企业与制造商、供应商、用户及相关单位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同年,科技部还把"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列为"十五"科技重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则向全国推介了16个物流与采购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案例。
不久之后,物流信息化迎来了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次、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次高潮。2004年8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鼓励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推广应用智能化运输系统,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
"《通知》的出台,说明各级政府已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到规划。在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中,信息化和标准化也被列为物流科技最主要的两大关键技术。"戴定一回忆。2005年,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15个政府部门和协会组成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正式成立,这对物流行业以及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国家高度关注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2年,为了配合集团的信息化集中建设,中外运设立了专门的CIO职位,并投入巨资建设其IT系统。先后建立了海运船货代系统、空运货运和快件管理系统、陆桥运输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平台、物流储运平台、网络财务系统、统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企业门户平台等。
中远集团下属的中远物流公司从2005年就开始了FOCUS系统的集中开发,不仅支持其货运业务从分散于各口岸的货运代理向有实力的无船承运人的成功转型,而且为其从单一海运、整箱业务向高附加值的多式联运和拼箱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鼎盛期:尴尬与机遇并存
经历了沉默的起步期,以及渐入高潮的发展期后,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004年,民营企业远成集团开始规划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为了实现集团内部的无纸化办公和管理,同时能够帮助客户随时随地下达订单、跟踪和查询货物的实际状态,远成开始了一场基于SOA架构的电子商务应用。2007年1月,远成集团斥资400多万元正式启动了集团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项目。"当时集团也是下了狠心,希望用信息技术改变和优化以前的管理和运作模式。采用了ERP、CRM、TMS、WMS、HR、OA和BI等系统。"远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余为梁说。远成信息化的投入达到了每年1000万元以上。
2007年与2006年相比,宝供ERP系统处理客户运输订单的总票数增加了11%,货运总重量增加了6.2%。
在民营物流企业开始信息化建设进程时,国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则步入了快车道。
2005年,外运发展公司实现了国际货运同国内e速快件的CMIS/EMIS系统整合;2006年12月,开始实施国家发改委的第三方物流协同平台SOA 建设;2007年1月,外运发展与麦肯锡启动了战略CMIS/EMSI系统优化;到了2008年,外运发展与微软公司合作实施的OBA项目又将其信息化建设推向了高潮。
尽管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戴定一看来,信息化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却有着明显的两极分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滞后于企业的发展。
一项数据统计也说明了物流信息化的尴尬。据供应链管理软件厂商博科资讯的数据,2008年,中国只有39%的物流企业使用了各种物流软件。
"显然,物流信息化的普及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许多物流企业的规模太小,特别是运输企业大多小而杂,其管理水平、物流设施差异较大。同时,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观念上还比较落后,也缺少资金。"博科资讯董事长兼总裁沈国康告诉记者。
据统计,在目前的物流行业中,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其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
针对这一情况,行业内的各级机构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现状。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会议确定的九大重点工程每项都与信息化相关,这不仅充分说明发展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振兴物流行业的着力点,而且预示着物流信息化将会有个美好的未来。
"这对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戴定一说。
几个月后,一些地区按照规划统筹构建起来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已经初步形成,为用户提供基础网络建设、信息服务、技术支撑以及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多重服务,成为推动物流产业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美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物流信息服务包括预先发货通知、送达签收反馈、订单跟踪查询、库存状态查询、货物在途跟踪、运行绩效监测、管理报告等。
2.物流企业在客户的财务、库存、技术和数据管理方面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并在客户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战略性作用。物流外包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因素是数据管理,因为,用企业和供应链伙伴广泛接受的方式维护与提取数据以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物流企业不仅在技术方面投入较大,而且还要具备持续改进、例外管理和流程再造能力。
3.随着客户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的提高和物流企业信息服务能力的增强,出现了基于物流的信息平台的、整合和管理自身以及其他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并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服务。
4.物流企业大都采用自主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方式来实现物流信息化。一方面,购买一套大型物流软件的价格很高,所以物流企业可以先制定信息结构的总体规划,根据实际需要购买或研制部分软件,然后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在信息系统中融入了自己优化的流程和技术诀窍,所以会与软件商在数据库、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中国物流业发展入佳境 信息化“居功至伟”. 思谋网. //www.zilicai.com/view/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