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灾害事故的发生,尤其是灾害连锁反应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使城市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赖以生存的城市安全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此,根据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构建城市安全链网络、抑制城市灾害链的发展,已经成为解决城市重大灾害的一项重要手段(赵林度,2010)。
安全创造价值: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城市居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一、城市灾害、灾害链和灾害经济
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城市灾害以及引发的灾害连锁反应,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灾害与灾害链
在众多现代文献中,对灾害的定义和解释千差万别。根据灾害产生和发展的特征,可以将灾害定义为:由于某种不可控制或未能预料的破坏性因素的作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突发性或累积性的破坏或恶化,并超越当地社会经济系统容忍限度,而引起人群伤亡和社会财富灭失的现象(陈韶娟,2002),之所以成为灾害,是因为它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构成了危害,因此,灾害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灾害是指由于某种不可控制或未能预料的破坏性因素的作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突发性或累积性的破坏或恶化,并超越当地社会经济系统容忍限度,而引起人群伤亡和社会财富灭失的现象。
如果将灾害视为一个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客观实体,就可以将它分解成灾害体和受灾体两部分。灾害体是指灾害动力活动及其参与灾害活动的物质,如岩崩、滑坡、泥石流、洪水、风暴潮、台风活动及其发生异常运动的岩石、土壤、水、空气等;受灾体是指遭受灾害破坏或威胁的人类及其社会经济系统。在一般情况下,灾害体作用于受灾体产生各种灾害后果。但是,由于人类和社会经济系统对多种灾害及其产生的基础条件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反馈作用,所以它一方面是受灾体,另一方面又是灾害体的直接组成或灾害体的影响因素。灾害体与受灾体的相互作用,使灾害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进一步决定了灾害的程度与时空分布规律。
有关灾害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很多,由于侧重点不同,分类的目的不同,所以很难达成统一。从灾害的基本成因来看,一类完全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属纯自然型灾害,如暴雨、台风、冰雹、地震等;第二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背景下由于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属自然—人为复合型灾害。例如,乱砍滥伐、盲目开荒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而使洪涝、干旱频繁发生,又如人们对“三废”的乱排滥放造成环境污染、疫病流行;第三类则主要或者完全是由经济活动中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属纯人为型灾害。如战争、爆炸、中毒、沉船、翻车、倒楼、塌桥等等(门可佩,高建国,2008)。除了以上的灾害分类外,还有一类灾害,其破坏力极强。即许多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这种呈链式有序结构的大灾传承效应称为灾害链(门可佩,高建国,2008)。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这个一直不太被地学家瞩目的大洋洋底发生超级地震,引发高达数十米的超级海啸,造成席卷沿岸12个国家无数生灵的超级灾难。对于这次灾难可以看成一条灾害链,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地震——海啸——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是灾害源,也称原生灾害。它在印度洋的洋底地壳内传播,是应力波,速度每秒几公里;海啸是地震的次生灾害,它在印度洋的洋面上传播,是重力波,速度每秒几百米。地震波和海啸都会造成灾害,但如果人类有防备,会有损失,不一定成为灾害。
1987年著名地震学家郭增建首次提出了灾害链的理论概念和分类,他将灾害链分为因果链、同源链、互斥链和偶排链等四类,也可分为串发性与共发性灾害链两类(门可佩,高建国,2008)。灾害是一种突变现象,灾害链是一种不可逆的动态变化过程,体现了不同类型灾变演化的涵义,体现了大自然的隐秩序,即自组织性、协同性,以及大自然的整体统一性、复杂性(徐道一,2007)。
灾害链是一种不可逆的动态变化过程,体现了不同类型灾变演化的涵义,体现了大自然的隐秩序,即自组织性、协同性,以及大自然的整体统一性、复杂性。在灾害链中,前一个灾害可以提供后继重大灾害发生的关键信息。
在灾害链中,前一个灾害可以提供后继重大灾害发生的关键信息。灾害链预测研究是21世纪科学的前沿课题,要减轻灾害链的危害,必须加强灾害链监测、预测和对策研究,努力减轻重大灾害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为国家制定减轻和防御灾害链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
2、灾害经济
无论什么灾害,一旦发生,必然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且灾后的恢复、重建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谓的灾害经济是指在灾害经济与经济系统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中,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可以计量的经济损失及人类防灾减灾的经济活动,如防灾的投入与产出、灾害的损失与补偿等。
灾害经济是指在灾害经济与经济系统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中,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可以计量的经济损失及人类防灾减灾的经济活动,如防灾的投入与产出、灾害的损失与补偿等。
灾害经济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灾害对经济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可以计量的经济损失,其中既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也包括近期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是经济对灾害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可以减轻灾害,成为灾害恶化的有效制约因素,如植树造林不仅能够生产木材,而且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漠化,进而有效地遏制水灾、早灾和风灾;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避免“三废”的乱排滥放造成环境污染。消极影响则会加重灾害,成为灾害恶化的助长因素,如不考虑灾害因子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虽然能够产生短期的经济效益,却必然带来严重的灾难后果,中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灾害经济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求减少损失的经济规律与方法,着眼于“灾害损失的最小化”。
面对灾害给城市带来的巨大损失,应该依托灾害经济思想完善城市灾害应对体系,实施有效的灾害应对策略以减轻灾害的危害性,特别是做好预测预警工作有效预防灾害链的袭击,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基于灾害经济思想的城市减灾防灾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城市产业链、价值链和安全链
社会安全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依赖于安全系统的保驾护航。同样,安全链的产生和发展,也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发展。
1、城市安全链
城市危机管理作为一项涉及范围广,工作高度谨慎,事故出现后危害范围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形成“链”的工作方式。安全链是一条以消除危机、降低事故损失为目标,由众多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实施的,从预测预警危机的监测到事故后的救援和恢复等一系列活动的链条。从安全链的定义上看,城市安全链涵盖功能结构和主体结构两部分。
安全链是一条以消除危机、降低事故损失为目标,由众多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实施的,从预测预警危机的监测到事故后的救援和恢复等一系列活动的链条。
(1)安全链功能结构。从功能上看,安全链必须完成危机安全管理、资源分布确定与维护、信息处理与传递、应急预案与演练、应急处置与控制、灾害恢复与总结等工作。因此,安全链功能结构完善必须依据危机管理的程序展开(如图1所示)。
(2)安全链主体结构。从主体上看,安全链的基本功能由应急管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危险源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消防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通讯部门、公共医疗机构、社会志愿者组织共同完成。因此,安全链主体结构完善必须考虑多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如图2所示)。
无论是功能结构,还是主体结构,安全链建设必须强调科学性与安全性,科学性与安全性是安全链的重要特征。
2、产业链、价值链和安全链的关系
城市安全链概念是在各个领域充分体现安全链优势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如产业内位于上、中、下游的相关企业紧密相联而形成的产业链,由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等。产业链的最终目标是降本增效、实现价值增值,其内部环环相扣的运作方式,使得链上的每一个企业相互关联,任何一个企业的突发事件及其安全事故都将影响到链上的其他企业,轻则引起链条的松懈,重则导致链条的瘫痪。安全自始至终都是产业链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正常运行的环境,一个脱离安全保障的产业链将呈现潜在的危险性。
追求价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标(包括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任何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环节都可以成为企业的价值增长点。因此,价值链应该是由企业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作为节点而构成的链。产业链促进了链内企业降本增效、实现价值增值,是价值链众多的节点之一;安全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是产业链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也创造价值,只是安全链所创造的价值一般为隐性价值,表现为事故的避免、损失的减少,以及生产的可持续运行。因此,安全链应该包括在价值链之内。必须时刻牢记:安全创造价值。产业链、价值链和安全链的关系如图3所示。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中,产业链、价值链和安全链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才能创建健康、安全、环保,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系统。安全链的发展满足了产业链、价值链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重大的灾害事件无不显示出这样一个哲理:产业的生存与发展、价值的生成与增长,都离不开安全的社会环境,安全链为产业链、价值链的生存与发展创建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是安全链发展的源动力,安全链随着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而发展。创建安全的社会发展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主体对安全提出迫切需求时,安全链的建设才能得到全方位的大力支持,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产业链、价值链和安全链必须在经济社会中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产业的发展、利润的增加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安全环境的创建更不能以无止境的资源浪费为条件,安全投入要讲究效益,在这一方面安全链与产业链具有共性,与价值链具有相容性。因此,经济的、安全的及产业化、价值化是安全链的创建目标(如图4所示)。
产业链的不断扩张,价值、利润的最大化追求,迫切需要消除来自于社会、城市、企业内部的安全隐患,产业链、价值链和安全链必须三链合一、同步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城市灾害链和安全链网络
在城市遇到重特大灾害时,如果灾害治理的措施不当或产生失误,将会由城市灾害链造成灾害的连锁效应,必将影响城市系统的运作机能或使城市系统瘫痪。特别是当具有明显链式反应的灾害发生时,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以最快的速度预防一连串灾害的发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切断链式反应的条件。
为了应对各类灾害事故,构建具有鲁棒性的从城市公共危机发源、发生的监测到事故后的救援与恢复的灾害机制显得至关重要。在城市灾害的发源、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全过程中,任何一个过程的发展变化,都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这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由此可见,需要一个链式的全程性的城市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城市安全链网络,对这类危机进行综合治理。城市安全链网络是对城市灾害链网络的覆盖,与城市灾害链具有相同的网络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城市公共危机带来的隐患。城市灾害链和城市安全链具有如图5所示的网络结构。
城市安全链网络是一个一体化的灾害治理体系,按应急管理的过程分类,主要包括监测、预警、救援、恢复四大网络。
(1)监测网络。处于任一监测网络中的应急监测,主要包括日常的城市公共危机监测管理和城市公共危机救援现场的应急监测。日常的城市公共危机监测管理主要负责对城市潜在的公共危机、灾害源进行普查、灾害风险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公共危机的规划方案或者灾害源的应对措施;城市公共危机现场救援,根据发生的事故类型,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进行事故现场参数的监测,同时采用科学的事故影响范围模拟技术,进行事故影响范围模拟,便于为应急救援的各个方面(包括警戒治安、疏散范围、安置区域的选择)提供必要的依据,事态监测要贯穿整个应急救援行动的全过程。众所周知,强大的监测网络是应急管理成功的一半,如果缺少监测数据,应急管理就成了无米之炊。
(2)预警网络。危机暴发前的预防管理,就是对城市公共危机进行预警分析,并加以有效预控。尽管城市公共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危机的产生却有一个从“潜伏期”到“暴发期”的变化过程。如果城市能够根据日常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利用各种监测网络,对危机可能发生的环境进行分析和预先判断,对可能面临的危机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完全有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危机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3)救援网络。在灾害发生后,开展实时应急救援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良好高效的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不仅是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更是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一旦灾害发生就会在安全链网络中产生一个干扰源,驱动着城市应急救援网络立即响应,启动应急救援活动,包括接警、处警、应急指挥、现场救援、资源调度、人群疏散等。
(4)恢复网络。灾害发生后将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除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人们的心理创伤也难以恢复。因此,科学有效地开展灾后重建、整治、恢复工作意义重大,这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特别是重特大灾害,灾区的损失严重,灾后恢复工作可能要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在灾后恢复过程中,需要总结和学习城市应急管理经验,提高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在恢复网络的不同层次上,恢复人员、恢复组织、恢复城市,需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协力机制,使城市和城市群参与到恢复工作中去,以提高整个城市恢复的效率。
城市安全链网络中的监测、预警、救援、恢复四大网络,是为了实现对城市灾害链完全覆盖而设置的,它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预警网络需要监测所提供的数据,作为其预警的基础,预警启动后,救援网络立即与预警部门一起展开应急救援工作,灾情得到控制后,进入恢复阶段,并将此次灾害数据备份,作为学习的题材。整个城市安全链网络进入另一个循环。由此可见,应对灾害的城市安全链网络不仅需要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和流程协同,而且城市应急管理主体之间、城际之间、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同样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赵林度. 2010. 城际应急管理与应急网络[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陈韶娟. 2002. 从“9·11事件”看灾害经济学[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19(11):54-56.
[3]门可佩,高建国. 2008. 重大灾害链及其防御[J]. 地球物理学进展,23(1):270-275.
[4]徐道一. 2007. 自组织网络与灾害链研究[C]. 中国灾害史学术会议,175-179.
网址引用: 林度空间.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城市灾害链与安全链网络同构的思想. 思谋网. //www.zilicai.com/view/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