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原因是近年来中国物流业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但融资难、资金紧张仍是困扰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的市场现状非常突出。虽然合理的库存可队满足顾客的需求,但是库存就意味着存在相应的资金成本。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流动资金不足,而存货占用的大量资金使得企业可能处于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因此需要一种金融创新来为物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搭建融资平台,这就是物流银行。
一、物流银行存在的意义
物流银行能产生和发展将得益于资源在不同地域、行业和部门的相瓦配给以及不同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
1.物流商为提升竞争力获得更多利润急需金融服务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服务部门,正代表着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物流业已被认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动脉,其发展程度已被视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政府已将物流业列入国家的重点发展产业。而当前国内的物流商服务模式仅相当于美国的上个世纪80~90年代,物流的主要内容还处在仓储、配送、电子网络阶段,然而,跨国物流业巨头们却在这个时候开始瞄准供应链的另一个关键环节——资金流。
对一般物流服务而言,激烈的竞争使利润率下降到平均只有2%左右,再以简单的商品物理性位移来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的利润,其可能性已相当小了。以制造业为例,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到商品,再到货款收回,整个过程都代表了资金的不同形态,资金不同形态的周期长短又代表了企业流动性的好坏。作为新兴的服务部门,物流产业能否很好地利用金融合理配置资源的特性,有效缩短制造周期和销售周期,是物流商和生产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和获得利润的关键。
2.商业银行为获得利润增长点而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力军,在适应并且推动经济的发展,解决商品交换的资金需缺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普遍存在着过分依赖老客户和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情况,这种信贷授信集中的情形同时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贷风险集中的问题。再加上日前贷款的抵押物多为不动产抵押,商业银行在出现信贷风险需要将抵押物变现时通常会遇到变现周期长、手续繁琐和变相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避免商业银行授信对象过分集中,积极拓展小额信贷的政策导向,商业银行在扩展信贷市场时,针对改变现行贷款结构选择了中小企业。中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85%以上,其资金需求总量不亚于国有大型企业。其中一些从事贸易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经营的商品处于正常的贸易流转状态,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小并且容易变现,以这种商品为抵押担保向银行申请短期小额融资,一旦出现风险,银行也便于迅速变现。在考虑分散资金风险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拓展其信贷业务和改变信贷结构时,把目光集中到小企业身上。
3.中小物流企业融资困难成为贸易流通的瓶颈
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障碍。保持足够的现金流动性能使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反之,资金短缺却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成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中小企业数量迅速膨胀。在目前的融资状况下,由于融资渠道单一,商业银行贷款仍然是中
小企业融资的首选。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经营初期,可抵押固定资产少,加之银行对企业信用级别的考察又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因此信用级别也就不高。在这种资金供需矛盾中,中小企业要获得商业银行的融资服务是非常困难的。
银行如要对中小企业的授信进行亲自考察则需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是如果通过供应链平台和与专营物流商(即第三方物流)合作,则可以很容易得到相关资信信息。也就是说,通过将银行和专营物流商的利益进行捆绑,实现物流贸易融资。同时也解决r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打开贸易流通瓶颈。物流银行犹如一个生态平衡保鲜剂,解决了物流贸易活动中资金供需的矛盾,使银行和物流企业的业务创新和效率提高成为可能,维护着物流商业的生态平衡。
二、物流银行形式
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发展,无论是属于集团公司内部的物流部门或是专营物流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说,其效率的高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企业的现金流和产品生产周期。如何提高物流效率?这个问题已经不得不从除了更新物流硬件设备,提高物流工作人员素质等之外的因素来考虑了。分析当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原因来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物流业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但是融资难、资金紧张仍是近年来困扰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的市场矛盾非常突出。
物流银行业务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缺乏固定可抵押资产的状况而设计的银行综合服务。银行以市场畅销且价格波动小的物流产品质押为授信条件,并运用较强实力的物流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和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后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多项银行综合服务业务。这将有效缓解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可以有效控制银行贷款的风险。
目前,物流银行的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商业银行的贸易物流结算及信贷部门,比如,综合性商业银行的贸易结算部门和贸易信贷部门。二是专门的贸易物流银行,比如我国政策性银行中的中国进出口银行。除了上述两种物流银行组织形式外,企业内部的物流金融部门也是物流银行的重要补充形式。
1.综合性商业银行的贸易物流结算及信贷业务
(1)贸易物流结算业务是综合性商业银行结算的基础,贸易物流结算适应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收付行为。物流结算工具、结算方式、物流结算中所使用的单据以及支付体系构成了物流结算的内容。
(2)贸易物流信贷是以经营贸易物流业务的工商企业为主要贷款对象的信贷业务。随着社会化生产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从事贸易物流的外向型企业日益增多,以贸易和物流为主的贸易信贷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今,各银行的贸易结算和信贷业务也有所交叉,尤其是原来的国有专业银行改革为商业银行后,银行在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方面均有较大变动,业务竞争也相当激烈,再加之由原来中国银行独揽的外贸信贷业务局面被打破以后,为贸易物流企业的结算融资环境提供了相当便利的平台。现在各家金融机构都可以办理外汇结算和信贷业务。贸易和物流企业在外向型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著。
(3)金融创新对物流供应链生态平衡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和国内贸易的蓬勃发展,企业对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的整体市场需求日益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银行能够对其在信用保险项下的应收帐款提供融资,以达到加速资金周转,优化财务报表以及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又有许多企业一方面因为缺乏有效的抵质押担保而无法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另一方面,尽管手头有合格应收账款,但出于对控制财务成本的考虑,又不希望通过叙做贸易融资,缴纳全额保证金的方式在银行办理开证或押汇业务;为满足广大进口企业在防范化解汇率风险,有效控制财务成本等方面对银行贸易服务提出的迫切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国内物流信贷业务外,更多的有助于物流融资的金融创新产品还将出现,并且,我国物流和金融的发展必将进一步与国际融合,跨国物流金融在GDP中的比重会逐渐增大。
2.专门的贸易物流银行
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外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贸易物流融资。基本都采取了政府成立政策性银行来支持本国产品和劳务的对外贸易。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业务支持方面都各有侧重。比如,中国进出口银行,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直属国务院领导,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是我国外经贸支持体系的主要力量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各类境外投资的政策性融资主渠道,外国政府贷款的主要转贷行和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的承贷行。美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国官方的出口信贷机构,其任务是对美国向国际市场提供商品和劳务进行融资援助。美国进出口银行不参与私人商业银行的竞争,但为弥补贸易融资缺口而提供融资性服务。该行承担私人商业银行不能或者不愿意承担的信贷和国家信用风险。
3.物流企业内部金融部门
随着物流行业独立性的加强,作为融资中介的银行来说,无论是在结算或是信贷方面不得不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它。然而,银行对物流的服务因其金融业务的广泛性和人力资源的限制而不能及时满足物流企业的需求。因此,物流企业就将眼光直接投向了金融性企业,通过购买股权而直接控股银行或金融性公司,以此在结算和信贷业务上专门服务于控股的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的主要利润来源已经转向各种增值服务,如:物流方案设计、包装分装、多式联运,近年来物流金融服务日益成为物流服务的一个主要利润来源。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递物流公司UPS和世界上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以上两家公司的业务收入,第一位的利润来源已经是物流金融服务。此类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金融性的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
就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以及法律体系来说,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被物流公司收购,再者非金融机构不能提供金融服务,物流金融服务当然也不允许。物流金融在我国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鉴于法律未作许可及市场准入的限制,目前我国仅有中远、中海等大型物流企业以物流银行的形式与各大商业银行合作开展这种业务。
总之,物流银行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不仅可以减少客户交易成本,对金融机构而言则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成为客户与金融机构的“粘结剂”,从而创新性的缔造了整个供应链的物流生态平衡。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物流银行概述. 思谋网. //www.zilicai.com/view/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