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物流产业有空可钻 跨国粮商布局洋大豆供应链
在国产大豆沦陷的同时,2009年,超过4000万吨的洋大豆堂而皇之地流入中国,连续第五年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洋大豆在中国的成功并非偶然。多年前,随着中国大豆市场的放开,跨国粮商开始在中国市场精心布局,借助供应链管控手段,强势切入中国大豆压榨产业,逐步控制了中国大豆的采购权,获得了中国豆油销售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此外,一些跨国粮商在物流、仓储甚至农资方面亦投入不少资金。
"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一切皆在掌控中。一体化的风险相对小一些,在各个环节分摊成本,才能取得更好的利润。"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司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些无奈地表示,跨国粮商在大豆供应链方面的布局,符合经济规律。
叩开贸易之门
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流通市场逐渐对外开放。
理论上,中国所产大豆,皆为非转基因大豆,而国外进口的大豆为转基因食品。在食品安全被日益看重的今天,中国大豆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在这轮贸易战中,中国大豆固有的优势显然没有体现出来。
"假如中国生产的是转基因大豆,进口的非转基因大豆,则中国的转基因大豆不但出口不了,还会受到各方指责,而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则会卖到天价,国人还会争相购买。"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
"大豆市场开放得有些过快,大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经验还不丰富,还未成长起来就已经面临着激烈竞争。"中华油脂网主编郭清保告诉记者。
"假如水稻、玉米也这么开放的话,是不是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也是。说明我们的市场机制在应对国际市场,在融入到WTO的规则当中,缺乏一些有效的应对方式和措施。"王小语说。
让王小语有些无奈的是,加入世贸前,中国为替国内弱势产业争取发展机会,与各方进行了漫长的谈判。目前的情况则是,"WTO网站是纯英文的,我这个学英文的也没看懂。我们想利用WTO规则保护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希望相关部门解释、宣传这些规则。"让王小语欣慰的是,黑龙江省里对上述问题颇为重视,今年已就此问题开过10余次会议,省长更是亲自带队调研。
强势切入压榨产业
通过控制压榨产业,洋大豆强势切入中国大豆供应链中。
2004年3月,中国大豆企业因缺乏经验,在折合价格约4300元的历史最高价集中采购了大量美国大豆。随后的一个月内,大豆价格跌至 3100元,中国大豆企业元气大伤,四大跨国粮商采取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趁势低价杀入并控制了国内近60%的大豆压榨企业。
随着跨国粮商在压榨行业强势地位的确立,大豆采购权,即大豆流通的上游被外资基本控制。
事实上,跨国粮商的强势,使其在中国大豆供应链任何一个环节的切入都极具威胁性。"在传导作用影响下,沿海建设油厂后,必然以进口大豆为主,势必导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缩小,必然影响到压榨企业对大豆原料的采购,这些压榨企业生产的大豆产品必然受到牵连而无法大量占有市场;一旦国内大豆制品市场占有量缩小,国外产品自然占据国内的市场份额,形成恶性循环。"王小语说。
固化垄断优势
从2008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也就是说,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
据了解,一些跨国粮商已开始在山东、河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甚至有跨国粮商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
以益海集团为例,目前该集团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达38家,参股了鲁花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其业务涉足粮油加工、大豆深加工、仓储物流;并先后在深圳、天津、秦皇岛、上海等主要沿海港口及内陆中心城市投资设立了40多家工厂。
"作为进口产品,洋大豆根据每月需求量决定进口量,作为原料调剂,应该有仓储设施,但库存应该不是很大。流通领域,只有少部分开展分销业务,流通量应该不会太大。"郭清保认为,国际粮商在仓储、物流、农资上着力,基本上在为未来大量的粮食流通做准备。
司伟则表示,企业逐利而来,跨国粮商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完善,更有利于企业化解风险,固化其在大豆行业中的垄断利益。此外食品豆行业潜力巨大,国际粮商有理由关注中国大豆原料基地。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大豆加工和贸易被外资全面掌控,那么,我国的大豆供应及饲料工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全面受制于外资,而传统豆制品、肉、蛋、奶及水产品供应将面临挑战,严重危及到国家食品安全。
事实上,最让业界忧心的是,随着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开放,国际粮商是否会比照巴西大豆供应链构建中国大豆产业?
公开消息显示,巴西大豆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不过,获益的为四大跨国粮商,他们通过控制加工和流通环节获得了巴西大豆产业的大部分收益。以美国ADM公司为例,其在巴西主要大豆产区有50座粮仓,6个大豆加工厂,4家榨油厂,在巴西四大港口拥有专用码头,以及自己的运输车队,在流经大豆产区的河流上有货运码头。
大豆供应链:中国企业何时不被边缘化
中国企业本有机会在大豆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据中粮集团人士透露,20世纪80年代末,中粮集团和新加坡郭氏兄弟公司合作,成立南海油脂公司,使用"金龙鱼"品牌,其中中粮集团占 70%股份。经过10多年的共同培育,"金龙鱼"已成为中国小包装食用油的第一品牌,但后来中粮才发现,"金龙鱼"商标权注册在郭氏兄弟名下,中粮竟是为他人做嫁衣。无奈退出后,中粮重新开创食用油品牌福临门。据记者了解,眼下金龙鱼恰恰是福临门最大的竞争对手。
现在的问题是,在大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国企业均不处于强势地位。"毕竟国门打开后,在中国其他行业,能跟国外公司抗衡的公司也不是大多数。这跟中国发展水平、开放度有关。将来竞争力肯定会提高,这是个发展的过程,需要时间。"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司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日有消息称,一份由发改委牵头编制的《油脂油料产业规划(2009-2020)》已经上报至国务院,并有望在上半年颁布。作为参与规划编制的主要专家之一,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瑞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绝大部分油脂加工企业很少涉足油料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竞争力不强。因此,"扶持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骨干油脂企业",成为这一规划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事实上,在2008年底的《求是》杂志上,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就发表署名文章说,中央储备粮如果局限于储备环节,维持"买原粮、卖原粮"现状,其结果要么就是被其他市场主体利用或钳制,要么就是被边缘化,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包克辛表示,要加快拓展以储备为中心的产业链,将所涉及的生产、物流、加工消费等领域有机整合起来。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有效衔接种植、加工、贸易、流通、科研等环节的一个机构,例如美国大豆协会的作用非常大,他们有资金,有政策影响力。我们呢?要钱没钱,连开支都成问题,怎么引导行业良性运转呢?"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大豆供应链:中国企业何时不被边缘化. 思谋网. //www.zilicai.com/view/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