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去年春节以来,国内南方部分城市遭受了雪灾以及近期汶川的地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灾害造成的损害无可避免,但如果灾害发生后,能够实时、有效地将救援物资送达灾区,进?灾后救助,则可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也可安抚受灾者的不安和恐慌情绪。因此有效的救灾资源物流系统除了可以很好解决全球各国救灾中面临的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外,还是决定救灾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救灾物流系统的特点
普通的商业物流近年来成为公司关注的焦点,但救灾物流与传统的商业物流在运送物资、供给方式、交收地点以及信息管理模式都有所不同。商业物流的目标是使公司的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而救灾物流的目的是基于快速响应的损失最小化。其直接的表现形式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提供适当的物资给灾民。两者具体的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不同
商业物流的目标很明显,就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而救灾物流目标不是利润,而是以损失最小化为宗旨。李阳等认为,建立适合国情的救灾物流体系,能够使救灾物资及时收集、运输、发放和有效降低灾害损失以及获得最大化救灾效益的目的。在救灾物流过程中,如果物资分配不合理,会导致部分受灾地区物资过多造成浪费,而另一些地区则物资匮乏,加重受灾损失的局面。
2.物资配送供应链
普通商业物流系统的供应链包括原?供货商、制造商、仓储、零售商,最后才到达最终消费者,而救灾物流系统则将整个供应链简化成救援物资供给点、区域型配送中心及最未端的受灾点或个人。
3.运送过程
在传统的物流过程中,大部分运送过程其路线是提前规划好的。但救灾物流中,如地震后的救灾,道路可能已经损毁,只能借助更加先进的设备,如直升机等进行空投。因此,救灾物流的运送过程更加复杂,需要提前进行相关准备。
救灾物流的上述特点使得物流作业者对其效率要求比一般商业物流更高,合理的规划救灾物流能够降低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二、美国、日本防救灾物流系统及经验
巨灾灾害发生后,迅速救援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灾害损失降至最低,已成为多灾国家的重要课题。日本,美国等地由于地震,飓风等灾害比较常见,因此这些国家包括救灾物流在内的救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日本的经验
日本四面临海且处于地震带上,受到台风、地震威胁的频率很高,因此对防灾、救灾相当重视。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开始建立中央防灾指挥系统。2004年的新泻地震发生后,内阁中设立了防灾大臣,并组成 "中央防灾会议",由首相亲自担任会长。
在阪神大地震前,日本政府并没有认识到救灾物流的重要性。但阪神地震使日本人重新审视物流对于救灾与重建的影响。在以后的中央防灾会议报告中,很大篇幅都是讨论物流。从神户地震救灾物流的实施看,有以下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替代运输方案
由于地震可能导致交通中断,因此,在预防计划中就应当事先规划水陆空救灾路径,因为空运和水路一般受到的影响较少,可以在救灾初期发挥巨大作用。这次汶川地震如果没有直升机和水路的冲锋舟帮助,估计损失还会增加。
(2)救灾物流终端–避难所的设置
日本政府把学校作为地震避难场所,没有发生地震时学校正常使用,灾害发生后,学校变为避难所,宽敞的学校方便收容灾民,同时也是救灾物流物资运送的终端。如此一来在保护学生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种设置进行物资积聚与发放。
(3)部分物流物资的储备场所选择
虽然救灾物流可以部分的解决灾民的生存问题,但初期的运送总是有限的。皱铭等(2003)[2]认为,救灾物资代储点布局优化有利于提高救灾效率。因此,部分物资提前储存在物流终端,如学校,可以提高物流的效率和灾民的信心。日本政府规定各救灾物流终端–避难所都应该备有一些食品、水以及常用药品,并需要定期更换。因此,当地震发生后,就算救灾物流不能及时将物资送达,灾民也可以维持一段时间。
(4)救灾物流流程的普及与教育
救灾物资的运送方式和次序、避难所等终端的联系以及其它分工合作的模式与团体等在平时的防灾阶段由物流专业人士事先规划,并加以普及与推广,提高救灾效率。
2.美国的经验
1977年美国开始实施全国地震灾难应变计划(NEHRP),在重大灾害发生后,由1979年成立的联邦紧急管理总署 (FEMA)统筹所有防灾及救灾事务。FEMA将灾害管理分为减灾、准备、应变、恢复等四个阶段,目的是避免人民遭受生命财产损失。
2007年,FEMA将下设于其他部门的救灾物流单位改组为直接受FEMA董事长管理, 根据不同阶段,其工作内容不同:
(1)联邦紧急反应计划前
在没有发生地震等灾害前,救灾物流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准备、预测规划等,目前,FEMA共建立了8个大型物流中心。物流部门根据地震研究机构提供的情报,对可能地震区域增加食品、药品、设备等物资的储备,并检查避难所设施,同时预测灾后物资的需求量;对物流及支持部门进行物流作业、工作分配等演习,提高救灾效率;根据地震可能程度预测对灾区道路损害进行评估,以制定灾后物流方式与途径。
(2)进入联邦紧急反应计划后
在地震发生后,政府宣布进入联邦紧急反应计划。此时,物流部门开始进入实质救灾物流作业。主要工作包括:在运输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评估灾区设备、食品、药品等物资需求的优先次序;分析各种物资的需求规模,并组织运输;陆地、水路、空中等运输方式的配置方式和比例;灾后重建物资的运输等。
三、启示与总结
从上述日本和美国的经验看,为了应对将来可能的地震等灾害,高效的进行救援行动,物流方面的提前规划必不可少。虽然日本的地震救援物流被认为国际一流,但日本国际交通安全学会(IATSS)1998年的救灾物流研究报告认为,1995年阪神地震救灾中仍然有些方面值得改进与反思:如,大?救援物资同时到达,使物资支持据点运作困难;因道路受损,初期救援物资经常在深夜才到达物资支持据点,造成管理困难;车辆紧急征召导致指挥混乱等。
不过,总体来看,以下几个方面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1.制定专门的救灾物流规划
日本和美国的经验表明,建立专门的机构在防灾阶段对灾后的物流进行准备、演习,以及灾后的统一指挥有利于快速、高效、针对性良好的将相关物资运送到灾区,从而提高救灾的效率。
从今年的雪灾和汶川地震情况看,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物流问题。由于道路损毁,人员和设备无法进入使得前期的救援工作无法展开。另外,部分地区救灾物资过多,另一些地区缺乏也说明了救灾物流的欠规划。
2.救灾物流终端–避难所的设置
目前国内关于地震的避难所大部分都是灾后发生后被动选择的避难所,而不是前期有准备的设置。因此,当灾害发生后,一方面公众并不知道哪里可以避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前期主动的食品、药品等物资储备,就算找到息身之处,但仍面临缺乏食品、药品等物资的威胁。而日本等国对避难所的设置与演习,使公众知道灾害发生后应该到哪里去,并且适当的物资储备可以避免物流真空期间的食品药品危机。
地震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对物流需求在瞬间急剧增加,加上道路损毁,因此救灾物流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救援?动的效率。灾害发生后损失不可避免,但高效的将设备、药品和食品运送到灾区可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这正是救灾物流的目的。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资源限制下,如何构建最优救灾资源物流系统,以便实时抢救生命、有效完成灾害救助工作,对于整个灾害防救体系非常重要。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救灾物流系统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思谋网. //www.zilicai.com/view/982.